“云朵妈妈”扎根基础教育27年,用心实践“教有真情 育无止境”,吴蓉瑾:为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每天早上,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上学时,都能在校门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迎接他们进校的“云朵妈妈”——校长吴蓉瑾!扎根基础教育27年,吴蓉瑾播种理想信念,使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以情感教育促进品德养成,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是智慧校园的先行者,也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这位同事和同行眼中的“铁人校长”,用心实践着“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办学理念,也诠释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铁人校长”
成立“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种子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党史学习资源。
刚进学校工作时,作为中队辅导员,除了上课外,吴蓉瑾很喜欢带着孩子到处跑。一次,她带孩子们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发现孩子们很开心,但是听讲解很不认真。开心是因为不用上课写作业,而不认真则是因为讲解的内容听不太懂。
这样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吴蓉瑾却展开了研究。她寻求大队部的帮助,带领各个年级的孩子对纪念馆的陈列、参观路线、门票设计,特别是讲解人员、讲解内容等数据展开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讲解员队伍。
2006年,卢湾一中心小学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至今记得2006年暑假走进纪念馆的那群小小志愿者,“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不过十一二岁,最小的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稚气未脱,一脸正气,又一本正经为南来北往的观众讲述一大开会的前后经过。”16年来,这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创新举措成效凸显,“红喇叭”社团培养了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小讲解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讲解方式也从普通话讲解,拓展了沪语、英语讲解,还创新了快板演出、连环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覆盖全年级,全校1330名学生均可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
吴蓉瑾与“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
“云朵妈妈”
探索情感教育温润学生心灵
以情感教育促进品德养成
在日常教学中,吴蓉瑾发现,有一些孩子情感淡漠,缺乏热情,自我意识浓厚,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情感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2004年起,她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
吴蓉瑾是卢湾一中心第一个上情感教育课的老师,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孩子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
“什么是情感教育?这是我2004年加入卢湾一中心时最好奇的问题。”卢湾一中心教师、吴蓉瑾的徒弟贺春秋说,当时师傅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每个学生毕业时,她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情感教育课的坦诚相告,使同学间多了直接交流的渠道,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吴蓉瑾坦言,种种情感体验教会了学生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除了及时提供帮助,还要给予温暖的关怀,这样才能让他们学会积极面对挫折,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
“种子教师”
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广
用智慧校园呵护学生成长
教育均衡发展是吴蓉瑾“教育梦想”的重要内容,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实践的成果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是她的一贯追求。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担任了校长工作坊主持与培训任务,多次到青海、贵州、陕西、四川、重庆、云南等省的教育薄弱地区,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学习,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
三年前,作为特级校长,吴蓉瑾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学校刚开办时,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吴蓉瑾在严格执行市课程方案、计划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凸显“情感教育”的办学特色。如今,这所乡村学校已真正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
吴蓉瑾还是智慧校园的先行者,她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十余年里,她带领师生积极投身于“云课堂”的探索实践,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定不是以技术掩盖我们的教育根本。”吴蓉瑾认为,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不变”,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变”则是要驾驭新技术,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教育教学,“借助技术的力量更好地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