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B站头部UP主变身上海民防青年大使,科普还能这么玩!
2021-09-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1998年出生的王翰哲,B站ID“中国BOY超级大猩猩”,目前粉丝数745.3万,也是B站2020百大UP主。别看他年纪不大,可是B站上响当当的“前辈”了。最近,王翰哲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民防青年大使,他是上海民防首次聘任的民防青年大使。这次双方共同策划的民防工程深度探访长视频,会在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日即9月18日前夕上线。

 民防科普初体验,引来不小的关注 

王翰哲早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是UP主,到现在已经快八九年了。

他是贵阳人,2016年来上海发展,是带着梦想闯荡大上海的新青年。在他看来,近600万人口的贵阳和2400万人口的上海,城市量级不能同日而语。就拿UP主这个新兴群体来说,刚开始在贵阳的时候,别人问起王翰哲:你是做什么的?每次讲到UP主,他总要为对方仔细解释一番,解释完毕对方同样是云里雾里的。可是,在上海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提到UP主,对方马上心领神会,很多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共同语言迅速就能打得火热。

王翰哲的B站ID“中国BOY超级大猩猩”从初中一直用到现在。起初,王翰哲以游戏视频剪辑为主。现在,涉猎更为广泛,除了游戏视频,也会做一些生活类视频。2020年开始组建了4个人的小团队,大家各有工作分工。

年轻人的天马行空,在B站得以充分体现。王翰哲的视频类型没有特别多的条条框框,基本都以自己的兴趣点为主。独立游戏亲测、混剪,好玩的生活小妙招,奇怪商品开箱试玩儿,挑战猜谜,点子想到哪里,创意就跟到哪里。

为何成为“上海民防青年大使”,参与到民防知识的宣传科普?王翰哲说,2020年时和上海民防曾有过一次合作尝试,中国BOY现身说法,拍摄了一段生动趣味的民防科普体验视频。首次合作对王翰哲来说,印象太深刻了。“我们从小就接受民防科普教育,但那次接触却打破了我以往对民防工程的刻板印象,一下子让我大开眼界。”

在这次民防初体验中,他做的还是一个简单的泛科普视频“穿越上海”,主要围绕如何就近寻找到防空洞,并对防空洞结构进行了探访。为了让视频更加有趣,他还对新旧地下空间的形态做了直观对比。想不到这个视频在B站的年轻受众中引来不小的反响,播放量冲到194万。

 成为民防青年大使,为上海贡献一己之力 

今年9月18日是第2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上海市举办全市防空警报试鸣的第14个年头。就在上周召开的本市防空警报试鸣暨人民防空集中宣传新闻通气会上,王翰哲正式受聘成为2021至2022年度上海民防青年大使,也成为上海民防首次聘任的民防青年大使。

为了拍摄今年的民防宣传视频,王翰哲把自己“虐”得不轻。在上海近4字头的高温“爆烤”之下,他穿上防化服,背着氧气瓶,“上天入地”深入体验上海的民防工程,汗流浃背不说,拍摄持续了一整天,“就连骨头都快散架了”。

这一天,他体验了民防急救培训的整个训练过程,高空升降座椅、深井救援、帐篷搭建、横渡、防化服穿戴、民防知识学习、探访最新的民防工程等环节,他边学边长知识,希望把这些经验传递给周边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一个人,再去普及一个家庭。

他说,长知识的切入点不少:现场需要迅速搭建一个救援帐篷,巨大的帐篷其实只需要6个人协作,几分钟就能搭好。防化服又厚又重,氧气面罩几乎密不透风,穿脱需要两个人协助。别说开展救援行动,首先你得先适应它的自重,才能驾驭有余。

“就算配了氧气瓶,总感觉呼吸也不算顺畅,可想而知救援队员要在多大的困境之下开展救援。听民防的工作人员说起,平时穿戴防化服是经常有的事,像化学实验室化学品泄漏,一些常规险情都要第一时间出动。”

身为号召力极强的B站百大UP主,王翰哲做这件事最大的动机就是“民防科普非常有必要,一旦遇到险情,至少我们有方法可循,知道如何避险。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对民防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总要有些人站出来做些努力”。王翰哲参加今年活动体验最大的感受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民防工程的配给也更为自动化,足见城市的日新月异。

成为上海民防青年大使,对王翰哲来说,仅仅是民防科普的开始。“即便身处和平年代,身处城市腹地,风险防范的弦一定要绷紧,决不能掉以轻心。”王翰哲说道。未来,他会以“民防青年大使”为己任,更多地在自己的直播节目中、视频栏目中,也包括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宣讲民防理念,为年轻人科普民防知识。

 == 对话 == 

青年报:在上海工作生活5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翰哲:和贵阳相比,上海的城市节奏很快,但是特别适合有梦想的年轻人。生活了5年,我对她越来越有感情,这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度也是越来越高了,我很想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让这座城市越变越好,也让自己越来越好。

青年报:你现在专职从事UP主、视频拍摄等工作,觉得上海对你所从事的行业具有包容度吗?

王翰哲:那是肯定的。首先我所做的事情,是我钟爱的。家里人也会有疑虑,我做的事情会不会不稳定,但是,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上海,它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度,我也能在这座城市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出路,从这一点上说,它既有包容度,同时对我的事业也是一种助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