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社牛症”背后,藏着年轻人怎样的心结?
2021-09-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互联网社交平台正以“撒豆成兵”的速度,不断孵化出新的年轻人高频使用热词。这几天,“社交牛*症”成了很多年轻人聊天时调侃自己或对方的新梗。

这个梗的源头,来自一位曾经的视频博主,在公众场合的种种怪异举动,被鬼畜剪辑后,让围观的网络看客瞠目结舌,有人忍不住评论时,使用了这个词,从此渐渐流行。它一开始是用来形容那些常人无法理解或无法做到的行为,比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大声朗诵诗歌,比如在商场里强行拉住行人夸赞,比如在火锅店里自说自话地跟人拼桌共享美食……

从本质上说,这些所谓的“社牛”,其实就是我们传统语境中的“哗众取宠”,他们多半是以冒犯他人、冲击公共秩序为基础的。尤其是流量时代,这些行为往往意味着“夺眼球”,猎奇的目光多了,流量变现的可能性也就增多了,属于“邪恶流量”的一大分支,跟另一大分支“审丑流量”堪称殊途同归。在现实中,公众看到这样的人,恐怕会骂一句“神经病”,甚至感到被冒犯。

但发展到后来,猎奇的人多了,它却意外引起了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共鸣。为什么?“互联网一代”常常认为自己是网络上的社交达人、现实中的社交侏儒,他们可以在论坛上、微博或者朋友圈纵横驰骋、快意江湖甚至拯救地球,却在餐厅里让服务员再拿双筷子都开不了口,在单位上个班,电梯里碰到同事,恨不得把头钻进手机里。他们说自己“社恐”,所以对这样的“社牛”无比羡慕,甚至顶礼膜拜。

不得不说,“社牛”的狂欢,是网络虚妄社交的另一种表现。绝大部分人,都做不了网络上那些所谓“社牛”所做的事情,所以他们把这些当段子看、当小说看、当八卦看,潜意识里,他们觉得这是外星球的事,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些“社牛”寄托着他们的幻想,成为他们虚拟的社交分身。

只是,这个世界仍然是现实的。为什么叫“社交牛*症”?为什么要加个“症”字?说明它从诞生之初,就是带着先天的“病症”属性的,普通人去做,只能“社死(社会性死亡)”不会成为“社牛”。想摆脱“社恐”,需要做的其实仍然是心理学上强调的:你需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你需要对自己更多信心。真正的社交“牛人”,一定不是小丑式的哗众取宠,他们能够换位思考,靠真诚和善意得到对方的信任;他们能够高效学习,靠过人业务能力赢得对方的认可。

“社恐”和“社牛”,不是永无相交的平行线。认清现实和虚幻,在这个世界,那些为自己的社交属性困惑的年轻人,终会随着岁月渐渐成熟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