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大热的“图书盲盒”,让阅读真的成了一场冒险?
2021-09-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市民龚先生想在最近一系列长假所安排的密集相亲中“脱单”,但经验不足,心里没底,所以他在某书店的网上微店买了一个“情感”系列“图书盲盒”。结果收到了三本书,传授的所谓爱情宝典完全都是老生常谈,颇为失望。最近“图书盲盒”大热,而这种新鲜事物确实让阅读成了一场冒险。

 “图书盲盒”火爆背后 

 是读者需要获得阅读指点 

在收到的“图书盲盒”中,一本书是龚先生三年前就看过的,属于买重了。一本写得太学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而现在龚先生最需要的就是“实战指导”。还有一本书是个情感小说家的作品,不过这位作家也被爆情感生活混乱,近年人气大跌。“还说是店长亲选。这是什么玩意儿?以后再也不买‘图书盲盒’了。”龚先生说。虽然很是失望,不过龚先生很快平静下来,“这个‘图书盲盒’号称三本书的价格不低于200元,却只售90元。我这个是贪便宜了,肯定不会给你很多新的好书”。

不过最近“图书盲盒”确实迎来了一个销售高峰。上海一家书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在线下和网上有十几款图书盲盒在售,这几天每天都是近百个盲盒售出,那就是几百本图书。而他们店平时一天的图书销售也不过几百册,“图书盲盒”对图书销售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图书盲盒’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来帮读者选书。一些读者面对浩瀚图书都是一头雾水,那么好办,我们来帮你选,用专业的眼光。你只要告诉我你想读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诉求就可以了。而且拆盲盒,也给阅读带来一种新的趣味。”这家书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最早的“图书盲盒”出现在2014年,当时南京的先锋书店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图书盲盒”的真正火爆是从最近几个月各类盲盒的兴起才开始的。有书店直接在盲盒上印着“阅读是一场冒险”的字样,很多读者也反映,拆“图书盲盒”有一种“心怦怦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既新鲜又刺激。一方面渴望在阅读上获得指点,一方面又追求开盲盒的刺激感。这也是很多人追捧“图书盲盒”的一个原因。

 “图书盲盒” 

 不是“滞销书推销站” 

然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对十多位有过“图书盲盒”体验的读者进行调查时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对“图书盲盒”很失望。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她大概前后买过五六个“图书盲盒”,真正满意的也只有盲盒网站泡泡玛特的“考古图书盲盒”,因为这里面的书很小众,在其他地方未必买得到,很符合她的口味。“其他盲盒我都有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也就是收到的书和我想要的书差得太大了。书店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盲盒”内含图书数量不等,多的有五本,少的有一本,一般是三本书。除了一些稀有小众图书类别,销售价格一般在所含图书总价的五折左右,甚至更低。不过作为销售规则大多有一条就是“不接受盲盒退换”,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读者拆盲盒很失望,他们也只能接受,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事实上,任何一个理性的读者都应该想一想,书能卖得这么便宜,甚至都低于成本价,那书店一门心思搞盲盒到底图个啥?”资深出版人章秦川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图书盲盒”的本意是给读者带来更多惊喜和选择,到现在有的书商显然开始跑偏。他们并不是诚心诚意为读者选好书,而是推销滞销书。“有的书卖得不好,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是无论如何都没有人买的。现在通过盲盒这个噱头,来了一个障眼法,就可以轻松卖出去。虽然是贱卖,但如果一本书滞销到只能化为纸浆,那还是卖出去损失少一些。”

实打实、硬碰硬的优质盲盒在变少,而各种“注水盲盒”很是活跃。在逐利的心态之下,现在很多盲盒都成了商家推销滞销品的手段。而稍稍有一点好货的盲盒,一般售价都很高,有的甚至是天价,再辅以各种饥饿营销,这成了另一种销售噱头。

读者龚先生告诉记者,他买的“图书盲盒”是一次失望体验,书店要想把生意做大,还是应该从读者角度出发,真诚地为他们选择好书,而不是各种“夹带私货”,让阅读真的成了一场“冒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