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首个小长假,“寓教于乐”的公园、科普场馆成香饽饽
2021-09-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是实施双减政策后的第一个小长假。记者了解到,既能游玩,又能从中受教,沪上各大公园、科普场馆也成为家长带着孩子假期游玩的“香饽饽”。寓教于乐的丰富活动,助亲子家庭解“去哪儿”的燃眉之急。

 公园特别推出各类亲子活动 

据市绿化市容局统计,这个中秋假期,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185.04万余人次,其中,城市公园接待游客174.03万余人次,郊野公园近11.02万人次。公园游客量高峰出现在9月20日,达到近64.92万人次,其中带着孩子前来游玩的家庭是主力军。

位于崇明的长兴岛郊野公园,在中秋3天小长假期间就吸引了长三角地区逾5万人次游览观光,与2019年中秋假期相比,客流增长近3倍。游园可以带宠物,地方够大,还有专业的花圃,既能感受到乡野风光,也能参加各种贴近土地的乡野活动,这是不少亲子家庭喜欢来这里的原因。“国庆期间我们还将推出星光露营音乐嘉年华,升级加入了好玩的文创市集、户外运动体验以及露天电影等全新活动,包括前卫蜜橘柑橘采摘园也将于国庆期间正式开放。预计到时候还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公园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而在古猗园,置身江南古典园林内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不少亲子家庭在中秋佳节中的选择,有些家长和孩子都是第一次亲身体验传统中秋民俗活动的美。如一场中秋修褉表演由“树中秋”“贺中秋”“庆丰收”组成,将传统中秋民俗活动进行还原和实景演绎,大家亲身体验传统仪式的庄重。古猗园方面表示,今年中秋还特别围绕团圆主题,打造了一系列中秋主题亲子活动。如联合南翔镇妇联,精选“家风家训”儿童手抄报50幅,作为古猗园“100”艺术造型空间的外立面装饰,展示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围绕绘本《中秋节》,开展故事会,向亲子家庭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公园园艺大讲堂,孩子们还在“3D木质立体地动仪”制作活动中,以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蓝本,运用现代的复刻3D拼装的工艺制作木质地动仪。

辰山植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还推出了半价惠民活动。在上海野生动物园,6组家庭亲手给动物们做月饼、喂月饼,和动物保育员们学习不同动物们的“吃货”属性。点缀着女贞叶的月饼是给长颈鹿家族准备的,非洲象的月饼里面填满了南瓜馅,苜蓿草馅的月饼给了大嘴巴河马,狐猴们的月饼里有花生和红枣……小朋友们也从中了解到,以“食物丰容”的形式,通过采食方式的变化,可以增强动物们的探索能力和活动量,也是为圈养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动物福利保障。

 科普活动备受青睐 

除了公园,参加科普活动也成为双减后亲子家庭的首选。记者了解到,小长假三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游客3.76万人次,上海自博馆接待游客2.65万人次,上海天文馆1.39万人次。而在假期里启幕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瓷绘江山,低碳中国”徐汇区人与自然主题科普活动中,25组亲子家庭一起将想象力汇聚于笔墨之间,描绘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

“多坐大巴车少开,清洁能源来替代。节水节电来比赛,生活少用塑料袋。垃圾分类习惯在,循环利用巧安排……”这一由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主办,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承办的活动中,青少年既可以参加趣味十足的瓷盘DIY活动,大朋友小朋友还能一起玩玩“诗词中的人与自然”“搭桥渡河”“低碳生活保龄球”“低碳辨辨辨趣味挑战赛”等一系列科普游戏,在互动中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生态智慧,“践行绿色低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位小朋友说,自己和爸爸妈妈出门在外经常买饮料喝。通过这次活动,他知道了饮料的塑料瓶包装不仅不环保,喝不完的饮料如果连瓶带水直接扔进垃圾桶,不进行分类投放,同样不利于节能减碳。以后出门会自带水杯,这样既健康卫生,又能保护环境。

还有不少孩子在了解到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吉祥物“申申”后,对保护自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申申’是以长江江豚为原型创作的。目前江豚的数量只有千余头,比大熊猫还要少,我们以后要更关注自然界的各种保护动物,从小事做起,少丢垃圾到江河海洋中,就是保护它们,保护自然。”参加活动的沐阳小朋友说。得知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10月23—29日会正式举办,接下来几个月中还会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他和爸爸妈妈都表示会继续关注,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是课堂上不能学到的。”沐阳的妈妈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