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从文学共情到情感共鸣——钟兆云《海的那头是中国》编后
2021-10-03 生活

陈娟

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情绪感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他人内部状态的心理过程。共情,也称移情。不管是现代心理学意义和美学角度中所阐述的共情的道德功能,还是文学书写中的共情,其本质都是表达个体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认同与追寻。

钟兆云长篇小说《海的那头是中国》历经七年创作、打磨与编校,最终在繁花正盛的五月里呈现。这部厚达700页的小说,以主人公、美籍华裔历史学者顾华寻访父祖辈故事为引子,展开对百余年来顾、程两大家族的爱恨纠葛、跨世纪间海外华人华侨矢志不渝的爱国情的抒写,投射出历经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当下中国大国崛起之际的海外华人华侨心系故园、心向祖国的群像图。而文本最动人之处便是作家通过文学共情书写所传达的普世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乃至崇高的爱国情。这些普遍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情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内心、贯于血脉、抵至每根神经末梢。在回顾历史、感受当下与憧憬未来的转换中,万流汇聚般的爱国情愈加坚定、愈加崇圣。

小说里的爱情描写,因坚定而宏伟的革命理想更加激动人心、光芒闪耀,那是时代的特别印记。顾天亮的革命爱情故事始于共同的革命理想、革命事业,虽是满腔热情、一心报国,却折毁于伪正义的戕害。遗憾且悲壮的爱情,最是能激发斗志、一往情深。除了革命爱情,文本中不管是风花雪月还是纯情至爱,都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的想象,也符合现实演绎。

主人公顾华在辗转三洲五地搜阅史料的过程中,在日本得遇顾家遗落在外的子孙程宁宁,在追忆顾、程两家恩怨的往事中,化解误会、达成和解的关键不仅是血缘亲情,更得益于海外华侨群体共拥的那份爱国情。

在半个世纪之后的寻访历程中,顾华寻到同父异母的哥哥顾天亮并了解他悲壮故事的关键在于革命友情。蹚过近半个世纪前中国支援缅共的历史洪流,乔总为牺牲于战火的战友修墓、建博物馆保存遗留物,顾华能循着遗物、隔着土墓对话烈士兄长,感受那个时代热烈的爱国情,万分感激兄长得遇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古有军中袍泽之情,今有革命友情之义,作者想他者之想、感他者之遇,书共友情之可贵。

家族的爱恨情缘剪不断,故园家国的乡愁情结愈深浓。从国民大革命时期顾、程两家家主敢于毁家纾难支持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南侨机工义不容辞穿越生死线输送物资,再到解放战争时期顾华之父顾闽斡旋两党和平建国……最后到当下中国荣耀崛起海外华人华侨万众归心的历程,家国情贯穿于百余年、两家族、四代人、三洲五地的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史中。

李敬泽曾说:“文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认出自己找到自己,它还是我们房子之外的一条街道、村子之外的一片原野,让我们去结识陌生的人,让我们认识他人的内心、他人的真理,然后,我们就有可能越出我们的有限性,去探索世界和人类生活、我的生活的更广阔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文学的镜子功能便是文学共情功能的形象化比喻,《海的那头是中国》中理想的爱情、传续不断的亲情、珍贵的友情会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关照自身,贯穿始终的普遍爱国情更是引发情感共鸣走向燎原的根本。

在文学共情的雕筑中,作者一步一步消解主人公顾华对个体、社会和信仰中的保留的犹疑与不确定,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与同行的相聚交往中、与分裂分子的接触辩论中……他最终走出疑惑,确定归属感和认同感来自祖国。特别是,当他看着女儿芊芊一兴奋起来就格外生动的小脸——那是一张中国人的脸。浸骨入髓的爱国情感,再无犹疑。

在与故人、故乡、故国分离的漂泊中,那颗叫乡愁的情感种子便在悄无声息中种下了,它会在命运跌宕、人生起伏的岁月中成长、壮硕起来,最终长成坚定不渝、赤诚热烈的爱国情,呈现在精彩的文学共情书写中。鸿篇巨制,全景演绎,钟兆云在《海的那头是中国》通过文学共情书写的爱国情感,绵长又深厚,凝结的是百余年来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情感,烛照的是未来共世界华人华侨一家亲的盛景。

(长篇小说《海的那头是中国》,钟兆云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年5月。钟兆云,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创会会长,福建省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迄今已有40多部专著、1800余万字作品在海内外问世。陈娟:上海远东出版社编辑,《海的那头是中国》责任编辑。)

陈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