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93.6%!粉红丝带月,邵志敏团队交出最美答卷
2021-10-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又是一年“粉红丝带月”。乳腺癌,一个让现代女性恐惧的癌症。2020年《中国癌症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女性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数量为40余万。

不过,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披露了这组数据: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达到93.6%、10年总生存率达到82.6%。乳腺癌临床诊治和研究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 5年总生存率93.6% //  

数据显示,在肿瘤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达到93.6%,相较于10年前提升了9.1%;10年总生存率达到82.6%,较10年前提升了16.3%;保乳手术患者复发率3%;患者生存率提升速度是国外先进发达国家水平的2倍。

“目前我们的诊治水平已齐肩发达国家水平。”邵志敏教授说,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乳腺癌现已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再让人“谈之色变”的肿瘤,我们不仅关注5年生存率,更注重10年生存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乳腺癌门诊患者数呈现逐年递升的态势,2020年达到24余万人次,每一名医生每年承担的乳腺疾病接诊患者数达几千名。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的门诊,没有一天闲着。作为科主任的邵志敏教授,从1985年开始,就已经和乳腺癌打交道。那么多年过去了,他深知乳腺癌对于女性而言,是多大的苦痛。他所带领的团队总在进行各种研究,不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

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升,邵志敏教授认为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乳腺癌诊治全流程的规范,医院每2年更新发布一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指南与规范在今早最新发布。第二个原因是医院依托每周一次的乳腺癌多学科病例讨论,以及浦东院区的乳腺癌多学科门诊和多学科综合病房,将多学科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治疗全过程,“一站式”解决患者问题。

   // 关注的不仅是疾病本身 //  

伴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显著提高,这个疾病逐渐成为像心脑血管疾病一样的“慢性病”。肿瘤医院多年前已将康复护理及心理健康置于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位置。“过去我们更多关心患者治疗,现在我们更要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舒缓这块曾不被‘重视’的领域夯实加强,实现专业化的道路建设”。邵志敏教授说。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早在2004年便已经开始乳房重建手术,目前已经成为医院乳腺中心常规手术之一。“手术起步时期,选择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不足2%,然而经过17年的发展,从这项手术获益的肿瘤患者比例增长约6倍。多年随访数据证实,乳房重建手术的5年生存率与传统手术方式相当。”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院副院长吴炅教授说。

今年,医院在浦东院区开设了全国首个针对术后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多学科门诊,门诊中多学科专家团队,结合每个病人病情、体态,就乳房重建治疗方案中的手术时间、重建方式、假体选择等方面,与患者进行充分、个体化沟通。该多学科门诊还首次纳入了肿瘤护理专家共同参与,向乳腺癌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咨询。

成绩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努力。邵志敏教授带领的这支科研团队,历史悠久却活力四射,一直致力于抗击“粉红杀手”,并向世界交出了漂亮的“中国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