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年轻人成长最好的样子,是把淋过的“雨”变成别人的“伞”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总能在生活的角落看到温暖与力量。
最近,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树洞”火了,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身为贫困生的成长故事:从一开始精打细算到做家教赚钱,连坐火车都只选择最便宜的硬座。生活平稳后,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家乡4名贫困生,想着“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琐碎却真实的文字,直击每一个人的心灵。
全文朴素温和,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只有心怀感恩。有人称其为“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重看这篇传世名篇,只觉得字字珠玑,滚烫得犹如寒夜中的火焰。昔日宋濂负箧曳屣行于隆冬深山中,正如这名学子千里赴学,在火车上看一夜书。在贫寒的日子里,这名学子细数如何把钱掰开揉碎,心怀感激地生存、成长。不仅如此,他从自己的命运,看到了他人的命运,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道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他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强不息,不仅意味着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还意味着有意愿、有余力,去帮助社会上的弱者。
在他的自述中,还不止一次提到“德行”:“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我想这就是我未来想要做的。希望未来有一天,我有能力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我想,我会亲力亲为,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至今,写下这篇文章的学生仍不算富裕,但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感染了每一个看到这篇“树洞”的人。有人说,常常是那些自己“淋过雨”甚至“淋着雨”的人,才会更义无反顾去为别人“撑把伞”。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与年龄、境遇、贫富无关。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努力让自己优秀,也尽力去回报社会,这是从一颗星星成长为一片光源最好的方式。而这名学生,做到了。
社会有这样闪闪发光的年轻人,难道不让人倍感欣慰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