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岁优秀历史建筑中,观奇“都市奇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城市中拥有太多奇观:夜晚街边聚集的青年,弄堂和胡同,广场舞者和Z世代……这一次,走进拥有90年历史的孙科别墅,用新的观看之道——观奇,来看由摄影、装置、多媒体影像等作品构成的最新主题群展“都市观奇”。这也是这栋位于上生·新所的优秀历史建筑自去年修缮开放后举办的第三场公开展览,展览展出至12月12日。
// “都市奇观”就在我们身边 //
一个地下防空洞,如何变身青年集聚地?走进孙科别墅第一个展厅,一个微缩模型1:1还原了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区“闲下来合作社”。这里原是地下民防空间,通过在长宁孵化成长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的打造,成了小众宝藏打卡点。
在1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开辟了36个独立房间,创客们成了地下世界的主人。这里有共享客厅、亲子活动室、自习室、社区展厅、咖啡馆等,小型展览常换常新。这是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城市微更新的一个样本,也能看到艺术融入老小区的新魅力,不得不说是都市的一个“奇观”。模型旁的手机屏幕还循环播放1分钟短视频,包括新华路街道一街一品项目外国弄堂的焕然新生和可持续发展,以及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内容之一的“人人街区计划”等。
第三个展厅还展现了另一个上海奇观“武康大楼”。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文化空间“城市交集丨Urbancross Gallery”由UNO织城网络运营,此次参展,UNO织城网络通过实时直播的形式将武康大楼“搬”到了孙科别墅,通过三个摄像头能看到空间内面向外廊的三扇落地窗的实时街景。“孙科别墅和武康大楼的奇妙链接就在于都由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作为“都市观奇”策展人王懿泉如此解释。
// 文化艺术藏匿在城市空间中 //
孙科别墅三个展厅里两个拥有壁炉,壁炉里堆起了网球,这是什么艺术表达?直到走到孙科别墅的花园,看到大草坪上支起的网球网,终于有了答案。这个户外装置名为《秋风》,是花园迎来的首个装置。创作这件作品的艺术家张辽源的灵感来自于一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那时候在上生·新所所在的哥伦比亚圈内打网球,是不少侨民的日常运动休闲方式。“通过他的设计,我们也能想象着,谁都可以成为打球人,城市发展就是叠加了很多故事和历史,充满了温度。”王懿泉说。
别墅的八角空间变成了艺术家郑波的冥想室,五个显示器展示了他在德国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驻留期间,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而做的植物研究练习。在这些练习中,他尝试使用简单的日常方法来与植物产生联系。
孙科别墅保险库里,小小的木桌上放着箭厂空间自2008-2019年的文献资料,上方放着两个小音箱播放着声音。这个位于北京传统风貌胡同里仅有15平米的艺术机构,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位置。常驻北京的音乐人瞿秋繁截取了箭厂空间访谈内的元素进行创作,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声音场景。
此外,还能听深圳老城区中的田野录音,看杭州旧城改造的意象化表达,这些关于城市环境与人的个体生活的作品,都是“都市观奇”带给观众的思考。
// 艺术展让老建筑和城市有了对话 //
“都市观奇”策展人王懿泉目前居住在上海,在他看来,奇观是都市里很重要的文化现象,考虑在地性,此次展览中选取的防空洞微缩模型,就是城市里的一个奇观。“城镇化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新阶段,都市设计和实践转移到社区中来,就有了很多闪光点。”他表示,“都市观奇”鼓励观众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发生在城市中的微妙,特别是能关注创意工作者们。“他们的作品可能并非参天大树,而是携带趣味与生机的种子。”
去年11月,修缮后的孙科别墅时隔89年首次对外开放。从吸引上万名观众慕名参观的“理想之地——上生·新所城市更新及历史文献展”,到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历史文脉记忆关系的上海双年展延伸展,再到此次新展,上生·新所通过保护性开放运营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用文化植入激发空间活力,以艺术创作赋能周边社区,未来这里也将引入更多高品质的艺术展览。
此次展览持续至12月12日,展期内还将推出多场公共参与活动,包括艺术家与建筑师分享会、工作坊、城市行走等。本周六晚上,在茑屋书店举行的《在顺德:在地、研究、合作、书写》讲座就是对展览进行的再解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