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上海石库门弄堂生活的前世今生
2021-12-12 生活

“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18街坊,是老建筑和艺术新生活的有机结合。 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最近几周,“今潮8弄”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申城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老建筑被海派艺术新生活唤醒,构筑成了跨越时空的上海石库门弄堂新生活。

修旧如旧,再现石库门的精气神

“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18街坊,2014年完成旧改征收,2018年完成土地出让,由崇邦集团竞得进行商业开发,并负责对地块内的保留保护建筑进行修缮。这些分布在8条弄堂内的60幢石库门房子和8幢独立建筑中,既有历经百年沧桑的精致豪宅“颍川寄庐”,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弄堂社区“公益坊”,融汇中西的“扆虹园”等优秀历史建筑。

据悉,为了完整呈现老建筑的清水砖墙,施工方通过专业的药水对其进行冲洗,处理掉原来的污渍和表面的风化。此外,考虑到建筑的牢固度和安全性,又在建筑的内墙加钢筋瓦片,进行加固。这些老建筑变干净,变稳固了,但不变的是百年前的真材实料和历史风貌。徜徉其间,犹如穿越时空。有一个细节,格外值得关注,那就是在规制统一的砖上,刻着正反随机组合的字迹,这些代表当年烧砖厂名字字符的砖,在修复中也被保留了下来,和老房子一起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犹如一个个时光里面的密码,等待着大家去发现背后的故事。

在老建筑上装饰的“太空人”和玻璃,都体现出一种百年建筑和现代融合的新魅力。

要说到这些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那肯定是建于1907年的“颍川寄庐”了。其建造者为粤商陈其泽。“颍川”是陈姓郡望之地,意在说明其源流。“寄庐”则是寄托异乡人暂居此地,怀念故乡之意。它已经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据崇邦集团项目部工作人员李凡介绍,在对它的修缮上用足了“绣花功夫”。无论是客堂间的木门、雕花楼梯,还是颇具历史韵味的拼花地砖,都在原料取样的基础上,重新定制部件,对整栋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复原,还原历史风貌。而在“公益坊”民宅部分,相关单位也对清水砖墙作了重点修缮,清洗外立面、解决风化和伤病问题,做好墙面灰缝与保护界面剂,提升石库门老宅的防水与保温功能,并在墙体内侧做了加固处理。于建筑外墙设立沉降观测点,通过观测数据掌握房屋架构的变化。

工匠花费数年心血修缮了石库门弄堂街区的建筑肌理,留住了建筑中所凝聚的历史,也留住了街区中流淌的故事。

人文艺术,激活老弄堂的活色生香

“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是文化与艺术的沃土,追溯百年历史,文学、电影、出版、美育、商业都在这块土壤上蓬勃发展,是“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依托虹口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今潮8弄”以折叠城市人文记忆的上海弄堂为舞台,传承虹口区与四川北路的文化根脉,传承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今天的生活潮流”注入其中,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创造新的诉说——流动不息、别具一格的海派生活潮流时刻上演,温暖而深刻的美好生活提案随处可见。

这里正在举行“海派今潮艺术季”,邀请到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上海芭蕾舞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刘海粟美术馆等文化艺术伙伴,带来持续5个月的文化艺术新体验,从海派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精神内核出发,打破剧场、舞台、美术馆的边界,让传统与现代、国潮与外潮、经典与未来在充满城市人文记忆、与整个城市没有边界的弄堂街区中自由流动、变幻、生长,从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文创集市、学术交流、社区活动、艺品展销等六个不同板块呈现予公众观赏、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活动内容都融入了“首次”尝试:首次从美术馆走出,走向弄堂的艺术作品;首次从剧场走出,走向户外的文艺演出;首次突破镜框般的舞台,去探索以城市为背景来演绎的剧目……艺术季使街区生机勃勃,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海派今潮艺术季”为起点,“今潮8弄”从文化艺术开始,拥抱今天“无边界,无止境,包罗万有”的生活潮流,开启文化、艺术、科技、环保、旅游等多元交融的美好生活,在“一江一河”间打造公共活动新地标,塑造今天的又一个文化与艺术“源点”,逐步打造以这里为圆心,辐射整条四川北路、整个虹口的海派潮流新地标。

艺术展览在老建筑的街区注入“今天生活潮流”。

==   建筑可阅读   ==

·赵家花园

始建于20世纪初,超过110年历史,主建筑为扆虹园,总建筑面积约为1930㎡。按历史记载,孙中山于1911年至1913年期间曾3次莅临扆虹园。全部修缮结束后,这里将作为上海市文学馆。

·外廊式联排建筑

原Royal Hotel,近100年历史。由兴泰电灯公司1927年设计,砖木结构,外廊式风格。机平瓦坡屋面,南立面为连续券廊,北立面多组三角山墙设圈窗和红砖壁柱,样式独特。后续将作为文化、艺术展示用途。

==   作品抢先看   ==

·《彩旗下的弄》 绘造社

以上海里弄为原型,用普通的装修材料再现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上海居民楼的立面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系统,建筑沧桑的立面与居民晾晒的衣物构成重与轻、旧与新、长期与临时的对话。

·《耳机》 朱利安·奥培

通过这些正在跨步前行的人像作品,朱利安·奥培以清晰简洁的形态,精确的线条和彩色,带领观者探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以及大城市中彰显个性与隐藏身份之间的张力。

·《熊猫一家之坐熊猫》 袁侃

大熊猫在他的作品中已经不作为一种特有的生物,而是饱经生活历练,拟人化的形象,或许有一些空泛,但却富有生命的意义。作品表达了当代人的酸甜苦辣,并具有幽默成分,呈现了都市人的无奈。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