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博大的“爱”是重要的审美元素——电影《高铁作证》简评
2021-12-12 生活

陈锦丞

2021年12月21日,由孟广顺编剧、陈国军任总导演、陈赫任导演的电影《高铁作证》将正式公映。这部以高铁为主题的电影向观众展现了高铁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抗争,展现了一代高铁建设者的风采和风貌。

这是一部关于高铁建设的现实主义力作。近年来,反映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愈来愈热,以《长津湖》《夺冠》为例,反映我国重大历史成就的电影,俱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激发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观影热情。高铁建设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发展,我国高水准的高铁技术水平,使得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国门,成为我们面对世界时的一张金名片。这是一段进行着的重大历史,而文艺界中,目前反映“中国高铁”的影视作品却并不丰富。以儿童剧集《高铁侠》为例,仅仅是借用高铁元素讲述剧情故事,远不能够承载反映波澜壮阔的高铁建设史。在其他各国也是如此:将铁路当作剧情发展的地点或是一种场景点缀,而没有将其当作创作的题材。2016年,纪录片《中国高铁》上映,这部纪录片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我国高铁的高速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建设过程,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而剧情片《高铁作证》与纪录片又有不同。作为剧情片,其受众面更广,对于高铁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呈现式的转述,而是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演绎。

《高铁作证》重视故事的讲述手法,开篇即展示了一场异常严重的塌方事故,而后以倒叙的手法徐徐讲述这一场惊心动魄的高铁建设故事。这不仅引起了观众对高铁建设者命运的关心,也让观众对高铁建设当中的挫折有了更震撼、更直接的感触。

影片让高铁建设中的多重矛盾交织地进行,其一是高铁建设需经临矿区,所面对的人事阻挠;其二是高铁建设所面临的大自然难关。

关于人事困境的刻画,以及矿主乔富宝的形象塑造,是讲究真实性的,而非戏剧化、脸谱化。仅从解决矿区问题的桥段来看,观众就能看出乔富宝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利欲熏心,却又十分重视对八十岁老母亲的感情。乔富宝的名言:“我是一个商人。”在商人的身份之下,乔富宝却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乔富宝并非一味地作恶,而是仍然保有了劝返的可能。当观众误以为影片会以传统剧情斗争的方式去推进解决矿区问题时,男主角铁建却选择了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化解问题:不是一味地斗争,而是以博爱的胸襟来化解干戈。高铁建设总指挥铁建在乔富宝出门筹备母亲寿宴时,救助了独留家中犯病的母亲。在获得矿区随时有塌方危险的检验报告后,铁建摒弃前嫌,第一时间坦诚告知乔富宝。这种化解是极具现实主义美学特征的,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次一次大爱的抉择,深深刻画了铁建质朴又不失智慧的铁路人形象,这样的形象让观众感到信任和温暖。铁建在此处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人物,他的背后是千万任劳任怨、智慧肯干的高铁建设者。在影片《高铁作证》中,博大的“爱”正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这种“爱”是寓意深刻的。影片中既有真挚的亲情,也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在这个避免煽情的时代,这样的“爱”是坦荡荡的,也是醇厚可信的。而这样的“爱”更象征着高铁建设的总体历史,在观众的心中久久激荡。

同时,家庭的亲情之爱,也是影片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高铁作证》将高铁建设中的多重矛盾困难,以交织的戏剧方式去呈现,保证了影片的观赏性。其情节跌宕起伏,擅用伏笔和闲笔调节剧场冷热,在高铁建设的紧张气氛之中,家庭亲情是调剂影片节奏的重要因素,也使得高铁建设者的形象更丰富饱满。金帼英在高铁建设中是总工程师,在高铁建设场上是一派果断敢干的女中豪杰形象,而同时,她也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孝敬亲长的女儿,在家人面前展现出的是温婉可亲的一面。以金帼英为例,影片并没有仄逼地表现一次高铁建设施工过程,而是专注于塑造一个个圆润的高铁建设者有血有肉的形象。在影片的开头,铁建的父亲生病,但近期病情稍有好转,也让铁建能够暂时放下心来专心面对自己的重担去完成高铁建设工作。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高铁任务进入了艰辛时刻,铁建父亲的病情却陡转直下。在这里,铁建所面临的是人生相当艰难的抉择。是暂时放下工作,前去照看病重的父亲,还是舍小家顾大家?此处,影片给了铁建充足的时间去演绎这一种复杂的感情。铁建作为一个高铁建设者,并没有简单而机械地直接舍弃无法割舍的亲情,而是条件反应式的,立刻决定抛下工作,前去陪伴生养自己的父亲。当天,正是董事长第一天来检查工作。但相对于为了给董事长留下一个好印象,铁建更关心的是病房里的父亲。天下着暴雨,车没开多远,铁建又明白现在是高铁建设最关键的时刻,高铁人的责任感又使得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对父亲的爱,毅然决定调转车头,继续投身工作。

铁建和金帼英等八位铁路人塌方被困硐室后,影片并没有简单而程式化地处理这一场景。此处所展现的,是极端条件下人类对于“生”的渴望之情。编剧用了充分的场面去表现铁路建设者在被困后的迷茫和恐惧。这是塌方后人类最真实的情绪。这使得高铁建设者的形象不至于一味拔高而过度扁平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硐室中,工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勇气,一种信念,来支撑他们渡过难关。而这种信念的来源,则来自一种坦诚相待的力量:铁建和金帼英作为领导者,真诚地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种坦诚也让躁动的铁路工人更早地放下成见,共同面对眼前的困境。

编剧对于塌方的场景处理,具有极高的现实主义创作素养。这种现实主义的敏感性,填补了高铁专业领域的创作空白。除了众人的反应、塌方的具体景象,更丰富了影片真实感的是精巧的细节,这是深入肌理的生活实践经历所带来的。例如打通求生管道的详细操作和紧张感、硐室中只保留一支手电时每个人脸上微弱的光、救援队伍救出硐室被困人员后匆忙地“遮住他的眼睛”的画外音等场面。恰恰是这些真实而琐碎的细节,在银幕上还原了救援场面的紧张氛围,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一种真实的专业性表述在无数精确的细节中呈现,也让影片中的紧张气氛有所依傍,使得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共命运共患难。在此基础之上,编剧进一步深入铁路建设者被困硐室里所遇到的其他困难:缺水、缺粮、胸闷不适。此刻影片所关心的不再是戏剧与转折,而是一代高铁建设者所面临的灾难的具体呈现。对灾难的真实性要求此刻远远高过了戏剧性的追求。

硐室里的挑战,除去生理因素,更困难的是精神意志无可避免地再次消沉。求生管道的细微的摩擦之声,几次在影片中起到作用,就像是黑夜中微暗的萤火,为他们带去希望的微光。在经过了长期的压抑场面之后,救援有了实质进展,影片在生命管道打通之际,终于迎来了压抑情绪的大爆发,各方场面在瞬间变得激昂奋进。这也让银幕前的观众暂时舒了一口气,心情随着硐室中欢呼而获得了释放。

但生命管道的打通远非救援的成功。队员们意志消沉,硐室再度塌陷,大家再次面临新的挑战。这次的挑战又将观众稍稍放下的心悬在了最高点。金帼英受伤的瞬间,让充满希望的场面与欢呼重新跌入冰点。而硐室外,金帼英年幼的儿子一直在哭喊着为自己的母亲祈求。影片到这一刻,观众已经与每一位高铁建设者产生了无比紧密的关切,已有了一种复杂的真实感情:先前是敬佩,此刻是发自心底最真诚的牵挂。

继生命管道之后,逃生管道终于打通了,但硐室却到了塌陷之际。在生命的关键时刻,铁建对金帼英不抛弃的同志情意,更将影片推向了情绪的高潮。直至最后两人获救的那一刻,影片在圆满的结局中获得了升华。

正如影片《高铁作证》的片名所言,中国伟大的高铁发展历程所见证的,恰恰是一代高铁人在背后的无比艰辛的付出。《高铁作证》从电影美学出发,填补了剧情片中高铁主题的空白,使得高铁建设的伟大光辉事迹与审美愉悦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了高铁建设的时代精神。而其以高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刻画出以铁建为主的一代高铁人形象,让每一位观众都更深刻地感受到高铁建设者崇高的使命感、信念感,并为之振奋共鸣。

(长篇小说《高铁作证》,孟广顺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同名电影2021年12月21日上映。孟广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著有长篇小说《地老天荒》《河魂》,中篇小说集《佛女》,散文集《乡村物语》《大山的回声》《人生经纬》,自然科学专著《世纪预言》,42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河魂》,53集电视连续剧剧本《高铁作证》。陈锦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三迭》,文学作品集《庙会散场后,我们去游泳》《我和李乐豆的朋友们》。)

陈锦丞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