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视频 记者 常鑫/剪辑
凌晨1点,夜色浓重,申城在一片寂静中沉睡着,而她却认真穿上了厚实的防护服,迎接马上即将到达的“客人”们。
目前,“外防输入”仍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面前,即便是在这个元旦假期,来自黄浦区打浦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5后护士王文倩和无数医护一样,选择坚守在一线抗疫。
时刻待命的95后女孩
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假期对于王文倩而言,和工作日并无什么特别。不过,酒店方面特意为他们加了几道菜,让大家心里感觉暖暖哒。
隔离病毒,守护人心,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之一。一周前,王文倩“请战”来到了黄浦区的一家集中隔离酒店,和其他几位队员与上一批“战友”交接完工作后,认真穿戴好“装备”,进入“备战”状态。在这里,他们和酒店、街道、公安、消防等组成了一支队伍,24小时驻点保障入住人员的身体状况,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隔离酒店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隔离人员单间居住隔离观察,每天早晚两次上门测量体温,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统一送餐至各房门口自取,医护人员每天查房跟踪观察患者情况。“测温和健康状况询问是医疗组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每天两次。”王文倩告诉记者,在测温的同时询问并观察客人们的健康状态。同时他们也给每位隔离人员准备了体温表,如果有特殊情况,方便他们随时测量体温。
100多名隔离人员同时住进一家酒店,需要忙碌的事自然不少。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多批医护人员入驻隔离酒店,每天一换班。1997年出生的王文倩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文倩告诉记者,一些有糖尿病史、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要指导他们正确用药。同时,对于隔离期间出现感冒、发热、咳嗽的隔离人员,医护要首先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出相应处置,指导用药,发热的客人原则上是联系120转运至定点医院,同时和定点医院做好对接。
“每天的工作,都没有具体的休息时间,假期也是。不少入境隔离人员都是凌晨送过来的,我们时刻待命。不时有人住进来,也不时有人离开。”王文倩说,他们就像刚刚认识又必须离开的朋友,“不过还是希望他们能早点回家。”
她成了这里的“知心小姐姐”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可口的饭菜、良好的服务、舒适的环境,已经成为隔离酒店生活的日常,在这里,时刻闪现着温馨的画面。
隔离人员年龄跨度大,需求多种多样,有人需要降压药、有人没带充电器、有人需要卫生用品……其中有些已远远超出工作范围,这样的沟通记录每天成百上千条。为减少其他人员接触,王文倩等人会和酒店方面保持好沟通,尽量在采集核酸和每天巡视时将备齐的物品送达。
经过长途跋涉,有人来到酒店后出现干咳、咽痛的症状。王文倩总会想尽办法疏导他们紧张的情绪,嘱咐他们多喝水、多休息。
在隔离点,还有不少年龄尚小的留学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居住,有的留学生会出现不安的情绪,不停地在微信群里问医护人员怎么办。面对一位特别紧张的留学生,王文倩一遍一遍地宽慰:“不要害怕,我们都在陪着你们。你们要放松心情,很快就能回家了。”还有人刚开始喜欢挑刺,嫌隔离酒店的饭菜难吃,于是王文倩吃饭时就和他们视频,和他们聊些轻松的话题,他们才渐渐理解。
对于暂时接受隔离观察的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安抚,从而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王文倩在照顾他们时候,耐心充当着知心小姐姐的角色。
“在集中隔离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最暖心的服务,让隔离者轻松度过这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王文倩嗓子有些沙哑。她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感觉我们是朋友,隔离不隔爱”。
付出总有收获。“从不停抱怨,到由衷感谢。”王文倩形容了一位隔离人员的转变。“我们的医护电话陪他聊天,让厨房给他备上清淡的饭菜,后来大家成了朋友。”
有隔离人员离开的时候说:“因为有你们,我们才坚信再可怕的疫情终究会被战胜,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还有一位小姐姐回去后,还给医护人员发来了短信:“疫情当下,谢谢回家,也谢谢你们!”……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浓浓的真情和深深的感激。
王文倩说,以真心换真心,她也想谢谢这些海外同胞,给他们留下了这么多的感动。这些肯定,也让大家坚定了坚持到底的信念。
我们,绝不是单独在战斗
投入抗疫一线,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在新冠疫情发生前,王文倩觉得自己还像个孩子,经常会和父母撒娇;不过在抗疫一线,她却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
“来之前会有人问我,你怕吗?说实话,真的不怕,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战斗。唯一怕的,就是怕自己做不好。在报名时还只能想象,直到真正走进来了,才体会到这任务确实不轻松。”王文倩说,在这场战疫中,她学会了怎样更好地去照顾别人,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白天忙了一天,凌晨如果接到任务,是有点累的,有时候觉得脚都抬不起来了。”连轴转熬出了红眼睛、黑眼圈和嘶哑磁性的声音,王文倩辛苦却也快乐着。
在王文倩的手机里,工作微信群有数十个,置顶在最上面的也永远是工作群。父母的短信永远沉在下面。不过,她怕父母担心,来到隔离酒店后,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她都会给父母微信报个平安。
“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为了身后的万家灯火,必须有人负重前行。不过,我们绝不是单独在战斗,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战胜这场危机贡献力量。”王文倩总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鼓舞影响身边战友,缓解大家紧张情绪。
“对自己笑一笑,你绝对比自己想象的坚强百倍”。这正是这位95后女孩的内心独白。她的新年愿望正是:2022年快快远离疫情,山河无恙,万事皆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视频 记者 常鑫/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