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第一场雪让谷爱凌的比赛延期,冬奥也要“靠天吃饭”?
新华社/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月13日上午,很多观众等候在电视机前,按照原计划,谷爱凌将于10点钟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中登场,征战自己的第二项赛事。不过,因为张家口赛区迎来了立春以来的第一场雪,赛事只能一再更改开始时间,从推迟俩小时到最终延期,具体日期待定。这也让不少观众好奇,如今都是人工造雪、制冰的情况下,冬奥会还有多少程度是“靠天吃饭”的?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雪太大了遮望眼
13日一大早,已经在滑雪大跳台取得金牌的谷爱凌,就在张家口的云顶赛场开始了试滑。按照原定计划,上午10点将举行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女子资格赛,很多观众已经知道,她夺冠的大跳台项目其实只能算她的“副项”,而这个项目才是她的“主项”之一。在这个项目上,目前谷爱凌排名世界第三,将在资格赛中第三位出场。
不过,从现场的视频就可以看到,云顶场馆群仍然在持续降雪,雪很大、能见度很低,所以组委会一度将比赛推迟了两个小时,但降雪情况并未好转,目前的官方公告是延期举行,具体时间待定。
自由式滑雪在所有的体育比赛中属于“高危、高难、高技能”项目,在冰雪项目中也称为极限运动。它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整个运动过程受场地、气候、器材影响较大,如下滑时雪面光滑度,下滑时的风向和风速,均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起跳速度和高度,运动员腾空后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在空中要完成的动作是包括跳水、蹦床在内的所有体育比赛中最难、最险的,所以,这项运动对场地条件、天气条件的要求均很高。
张家口云顶场馆群区域这次的降雪,其实风不大,但从13日凌晨起,张家口迎来中到大雪局部暴雪,平均降雪量达3到6毫米,崇礼地区达到6到8毫米,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0毫米。尽管组委会出动了大量服务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除雪、平整等工作,但在此天气下,出于安全考虑,组委会还是延期了比赛。
“靠天吃饭”的冬奥会
事实上,即使如今人工技术介入得非常多,但冬奥会项目的特点,是必须有很多户外项目的,所以它的的确确是要“靠天吃饭”的。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之前的23届冬奥会中,只有4届冬奥会没有任何赛事因天气原因推迟或取消,而其余19届都受到过程度不等的影响,所以这次延期并不令人意外。
以进入本世纪以来的6届冬奥会为例,除了北京冬奥会,其余5届都发生过推迟或延期的状况。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因恶劣天气发生了3次推迟和3次延期;2006年的意大利都灵冬奥会,跳台滑雪、越野滑雪、超级大回转、空中技巧、北欧两项等比赛因大风和大雪侵袭而推迟或延期;2010年的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迎来了“暖冬”,导致包括高山滑雪、男子全能延期,雪车、北欧两项、无舵雪车、女子单板滑雪在内的许多比赛被中断或推迟。2014的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大雾使得冬季两项男子集体出发项目两度推迟;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高山滑雪多个项目及北欧两项等因大风推迟。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很少会发生赛事直接取消的情况,比如雪场下大雪时,天气预报员会从中找出窗口期,选择降雪相对小的时间比赛,比赛有可能出现推迟或延后,不会中断。
侧面证明北京冬奥会的科技水准
虽然这次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延期,但其实从中也能管中窥豹,知道为什么本届北京冬奥会会被认为是科技含量极高的一届——无论是人工造雪、制冰,还是天气预报水平,都最大程度地找到了“利于运动员比赛创造好成绩”“尊重大自然享受自然运动之美”中间的平衡点。
在冰雪运动发展到今天,从全球范围雪上项目举办情况看,重大赛事基本上都采用人工造雪。早在2017年,北京冬奥组委就组建了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从2019年开始带领团队一直在云顶滑雪公园进行冰状雪制作试验,他解释说:“天然雪质地松软,并不适合比赛。人造雪可以打造出符合竞技比赛场地技术规范要求的赛道,为运动员提供公平的竞赛条件,这就是冰状雪——冰状雪是雪质的一种形态,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可减小赛道表面对于滑雪板的摩擦力。但打造符合冬奥会标准的赛道并不容易,对密度、硬度、含水量等参数都有严格要求。特别是冰状雪赛道,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不过,张家口本身降雪量不小,所以除了要研究人造雪,还需要研究一旦降雪,天然雪在赛道中的比重,这也是个科学的课题。这次的大降雪,赛事保障团队就在不断除雪,此外还包括了赛道的平整工作。
高科技还体现在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水平上。张家口赛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显著的局地小气候特征,精准精细预报的难度极大,堪称历届冬奥会之最。山地气象预报是国际公认的难题。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很大差异。但恰恰只有这种地形环境,才能满足冬季赛事的比赛需求。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验。从2017年开始,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协调,抽调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气象台及中央气象台35名骨干预报员组建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预报服务团队。气象预报员每年冬季都进驻赛事核心区开展长达数月的集中冬训,目前团队已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有效提升了冬奥赛区的预报准确率,全力满足赛事气象保障。
团队透露,这次降雪时间他们在8号就做出了准确预报,上报给了组委会和相关部门。而根据实际天气变化,他们也在不断调整预报,确保赛事可以安全、顺利完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