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蓝鸟”的意象分析
《蓝鸟》作者俞胜
□张欣宇
意象创造是小说惯用的艺术手法,在俞胜的小说《蓝鸟》中,“蓝鸟”便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作者通过这一意象寄寓了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蓝鸟”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这一意象极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而关于“蓝鸟”是一种什么鸟,可以从中外文学传统中寻根溯源。中国古代多用青色指代蓝色,《荀子·劝学》中有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天也多指蓝天。青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为众多文人所青睐,因屡见于诗词中而为人熟知。如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杜甫“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在这些名句中青鸟多扮演传情使者的角色,传递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但青鸟同时也具备象征意蕴,寄托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象征自由超脱的美好境界。“蓝鸟”的英文是bluebird,是北美洲的一种蓝色知更鸟。知更鸟是一种报晓鸟,它的“歌声”婉转如珠、动听悠扬,深受人们喜爱。知更鸟不仅象征着爱情,还代表了一种天真无邪与纯洁无瑕的事物。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蓝鸟”这一意象都代表着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蓝鸟”作为小说叙事空间中的一个独特存在,融注着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与思想,进而成为城乡交叉地带叙事空间的重要连接点。文中共三次出现“蓝鸟”,即毕壮志与宋燕秋在木泥河约会时一同看到蓝鸟,毕壮志在翔飞搬家公司当力工时看到蓝鸟和毕壮志在与宋燕秋喝咖啡时提到蓝鸟。其中蓝鸟有一次出现在乡村,两次出现在城市。“蓝鸟”这一意象搭建出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使得这一空间内的情节和剧情更加紧凑生动,人物的举止更加传神合理,不仅让读者沉浸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而且激发了读者对人生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它瞪着一双黑豆似的眼睛,歪着脑袋、饶有兴味地打量着我和宋燕秋,见我抬头,就惊慌地叽喳一声,抖了一下翅膀,箭一般地射到远处的树梢了。”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蓝鸟。情窦初开的毕壮志和宋燕秋在木泥河边看到蓝鸟,这时的蓝鸟更像是维纳斯之神,在审视毕壮志和宋燕秋。蓝鸟的出现打断了毕壮志和宋燕秋的亲吻,给懵懂的感情留下了审美和想象的空间。少年时期的爱情应该是干净的、轻柔的,蜻蜓点水般的亲吻最能与之相称,太过于热烈反而会失掉美感。
毕壮志第二次看到蓝鸟是在翔飞搬家公司的员工宿舍,此时的毕壮志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正是百般愁苦的阶段。从茂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设计部经理变成了翔飞搬家公司的力工,社会地位的飞速下降,农村人的身份和低学历,都使他与哈尔滨这个大城市格格不入。他开始感到气馁,变得不知所措。此时的蓝鸟是希望的传递者,提醒毕壮志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然蓝鸟的第二次出现是毕壮志人生的转折点,他不再气馁和自轻自贱。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毕壮志飞快地逃离了现在的环境,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蓝鸟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毕壮志与宋燕秋的对话之中。毕壮志告诉宋燕秋他又看到了木泥河边的那只蓝色的小鸟,宋燕秋提出了质疑。她说:“是同一种鸟吧,蓝色的鸟又不是只有那一只。”毕壮志固执地说就是同一只鸟,因为他认得它的眼睛。这时蓝鸟在人物叙述话语中的出现,无疑使得毕壮志一条路走到黑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的执着中带着固执,平凡中带着崇高。“蓝鸟”这一意象也多了几分象征的意味,木泥河边的蓝鸟和宋燕秋都深深地刻在毕壮志心中。世界上有很多蓝色的鸟,但毕壮志认定的只有那一只。在毕壮志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他还是坚守着初心保留着少年时期最纯真的爱。
“蓝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虽然只出现了三次,但是在营造艺术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蓝鸟》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毕壮志虽然与宋燕秋重归于好,但他的事业却要重头开始。通过毕壮志的奋斗史,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作家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才能不被时代的浪潮所吞没,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作者用幽默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不断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共鸣,使读者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张欣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