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当“火焰蓝”变身“大白”
2022-04-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视频

从3月16日起,普陀区消防救援支队在桃浦站成立了一支由7名消防队员组成的涉疫社会救助分队,同时也是一支党员突击队。疫情期间,这几位平日的“火焰蓝”变身“大白”,每天忙碌于封控场所救援、救助类警情处置等工作。其中包括封控场所涉及的开门、人员被困、电梯故障、高空取物等社会救助警情。

 ◆ 变身“开锁匠”,穿梭在各小区“救火” ◆ 

为了做到各项防疫要求,正式投入工作前,队员们用了一周时间开展医用防护装具穿着及脱卸、洗消液配制、人员装备洗消及防护装具回收、社会场所消杀工作等针对性训练,反复模拟演练,做到人人掌握要领,规范熟练操作。

从4月1日起,随着普陀区防疫封控管理的开展,各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密集开展,也让这支小分队跟着忙碌了起来。队员们基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24小时全天候待命,有时忙到天亮才返回,完成最后一遍消杀才算一天任务的结束。

不少居民为了配合小区核酸检测“不叫不动,叫了快动”的防疫要求,出门一时心急,就容易忘带钥匙。因此,为居民开门竟然成了小分队每天最繁忙的工作之一。出警最频繁的一天,他们共处置了17件警情,其中竟有16件都是与开门相关的社会救助。

有的婴儿被锁家中、有的灶台上还煮着菜、有的老人打不开门……这些意外状况让许多居民分外着急,加上在外长时间逗留还存在防疫隐患,每次接警后,小分队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用专业的行动为居民排忧解难。

4月10日,普陀区有不少小区在凌晨还在进行核酸检测。作为小分队的队长,普陀区消防救援支队桃浦特勤站指导员曾保森告诉记者,队员们当天出了一整晚的警,一直处置警情到早上5点半才结束。常常是回去脱了装备,刚刚准备躺下休息又接到警情,再整装出发。

“我家小孩去上厕所,结果被反锁在卫生间出不来了,怎么办?”当晚凌晨3点多,小分队突然接到了这样一起警情。由于身处确诊封控楼内,起先,求助居民贴心地考虑到队员们的防疫风险,提议由消防员远程指导,自己来尝试开锁。于是,曾保森通过添加居民微信,用视频通话的方式对其进行远程指导。

然而,由于缺少开锁工具,双方沟通、尝试了半天,仍然无果。于是,小分队赶紧前往现场,先将手动破拆工具经由小区保安交到了居民手中再次尝试开门,如果仍旧开不了,队员们再“全副武装”进入楼内帮忙破门。所幸,居民借由工具自己打开了门,保安再将工具交还给消防员。虽然,这次警情并不算棘手,但几经辗转后,天已经蒙蒙亮了,一宿没睡的队员们仍仔细完成消杀工作后才安心返回中队。

曾保森希望借此提醒广大市民,在出门做核酸时,一定要带好钥匙。因为消防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开锁匠,只能通过破拆的方式进行开门,难免会给居民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也希望让这支涉疫救助队把力量用在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 冲锋抗疫一线,新老党员接续奋斗 ◆ 

小分队在处置封控楼栋的警情时会精简人员,一般只安排两名队员们进入。曾保森介绍,他们除了要穿上“大白”,还要带上消杀壶,从进入楼栋开始就一路进行消杀,直到到达报警人家门口,再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破门。完成任务后,就迅速撤离。“现场处置完毕后,我们会就地组织一个消杀阵地,所有人按照流程进行一次消杀。等回到了消防中队门口,我们会再进行一次消杀,确保完成两次消杀后再进门。”

在处置此类警情时,身为党员的曾保森总会和副班长胡俊跃一起冲锋在前,主动担起封控楼的任务执行。据曾保森介绍,胡俊跃在加入突击队之前就已是入党积极分子,在疫情期间,他在小分队中表现非常突出,每次接到警情,都会亲自前往现场处置。于是,在党支部的组织下,胡俊跃已在4月2日“火线入党”。胡俊跃表示,自己会以党员的身份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处理好每一次警情,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加上胡俊跃,这支涉疫社会救助分队已有5名党员在内,其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胡华北已是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这次,老党员同样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加入到这支党员突击队中。

胡华北家中的两个孩子,即将分别面临着中考与高考的压力。原本打算休假回家陪伴孩子备考的他选择奔赴疫情一线。由于小分队从组建后一直进行闭环管理,胡华只能抽空与孩子视频通话,给予他们远程的“陪伴”与鼓励。

胡华北和所有队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疫情不退,战斗不止。用实际行动站好这班岗,是他们作为消防员的职责,也是身为党员的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