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对话:累计出院已超3万人,高效运转的临港方舱是如何做到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上海临港方舱医院4月5日开舱接收感染者,共设有1.36万张床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三支医疗队,共3800多名医护人员共同管理这座方舱医院。截至4月27日,临港方舱医院累计出院感染者已超3万人。
高效运转的临港方舱是如何做到的?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话华山医院临港方舱医院医疗队青年突击队队长石晶晟。他告诉记者,利用进舱后的一周左右时间,医疗队通过信息化工具、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理念,以及创建快速响应机制,让临港方舱实现了快速有序运转,这套系统和理念在多方协力之下也成为“临港方舱速度”的秘诀。
◇ 一整套临港方舱方法论 ◇
石晶晟,80后,已是派驻医疗队方面身经百战的老将。作为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成员,曾执行钓鱼岛巡航保障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医疗援助任务。石晶晟告诉记者,第一批到达方舱的华山医疗队队员有180人左右,大队部到达临港是在3月31日,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在华山医院开展了半个多月的抗疫工作,又马不停蹄转战临港方舱。当时,方舱医院还没有改建完成,团队大概用了3-4天时间与施工方讨论场内修改意见。4月5日晚,临港方舱正式投入使用。
除了常规医疗救治工作,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石晶晟手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担任苏浙医疗队的联络员,同时负责转运专班进舱与出舱中的转运协调工作。“特别是刚开舱的前几天,几乎夜夜通宵。大多数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石晶晟说道。他常常跟队员灌输这样的理念:华山医院作为入驻临港方舱的“东道主”,从心态上更需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协调配合好友军,一起打赢这场战役。
“各个援护医疗队是‘散队’来上海驰援,刚开始大家管理上的‘手势’不尽相同,华山医疗队必须牵好头。最大的困难就是最开始没有统一的软件系统,因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各个医疗队统一‘手势’,做好同质化的管理。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我们把管理系统电子化、数字化,把整个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复制进方舱,用了1周左右时间,为方舱开发了一套新的HIS系统,包括院感管理、病史管理、核酸监测管理、化验影像报告等病例系统,目前这套系统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仍在调整优化中。”
临港方舱的优势在于,用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流程,同时以“联络员”为任务纽带,进一步达成跨组织之间执行层面的快速响应。石晶晟告诉记者,就此整个医疗队还设置了“联络员机制”,选出10位联络员覆盖总支和分支任务,打通不同层级之间沟通机制的“堵点”。通过联络员扁平化组织体系,增加各个卡口之间的快速响应和反馈,于是能够在短时间让三个医疗队迅速磨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些联络员组织协调经验丰富,很多人都曾出征过武汉抗疫。这就好比,五个手指各有所长,但是通过这个机制,我们就能迅速握拳,打出一记组合拳。”石晶晟补充道。
◇ 五根手指挥出一记重拳 ◇
/ 对话 /
青年报:目前,临港方舱已正常运转了20多天,你自己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石晶晟:可能前期的心理准备做得比较充分,因此进驻方舱以后,我内心没有太多波动。但是这两天明显能感觉到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这说明方舱的系统运转是良好的。虽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瞬间的堵点和压力,但是团队的整体力量也包括浙江和江苏医疗队的大力支持,一切都在向好。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巨大支持,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青年报:是否总结出了比较好的工作方法?能否展开详细讲一讲?
石晶晟:保障方舱正常运转,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也是这次我们医疗队的领队,他说,至少我们要让来到方舱的患者体会到“三热”:有热水,有热饭,也能有一个热被窝;同时还需要一个“干净”,就是干净的厕所。其实,这背后是后勤、保洁、保安为此付出了巨大心力。我一直在和队员讲,千万要对工勤人员一视同仁,方舱里的“三热一净”都是依靠他们的力量,也离不开临港集团的后勤保障,给予前方医护非常大的支持。方舱的后勤、保洁以及医疗护理、药品保障等方面,我们均在前期的设计上搭建了组织框架通讯录,每个点位或条线上均有具体负责人,最终都能落实到人,实现网格化、扁平化管理。如果哪一个点位遇到堵点,我们能做到第一时间有人出面“排雷”,不需要再上报给每个方面的统一对接人。
第二点是,我们设置了线上更新制度,采用线上共享文档的方式将后勤保障、餐食发放、患者管理、问诊档案等进行电子化管理,减少了数据统计上的人员消耗。我们华山医疗队派出了一整套管理班子,大部分人都参与过武汉抗疫,精兵强将经验丰富,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组织效能。像我们的后勤保障组组长王兵,是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被大家戏称为方舱里的“哆啦A梦”,不论前方需要呼吸机还是医疗耗材,物资保障方面他都会迅速作出预判,给出快速响应。
青年报:4月23日,临港方舱启用亚定点医院,这对前方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考验?
石晶晟:按照市里最新要求,临港方舱开始划定一些区域成为亚定点医院(床位),除了普通型患者,也开始接收一些具有一定基础疾病的非新冠重症感染者,这对我们接下来开展相应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进行了区域的重新调整,对病人进行分诊和识别,将经验丰富的医护和治疗设备、抢救仪器重新进行了资源优化和分舱管理,有利于对重症病人开展治疗。目前,来到这里的病人我们尽量做到全部收治。根据统计,我们已收治符合亚定点医院标准的病人1300多人,现在整体运转流畅。
青年报:在临港方舱,有哪些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可以展开讲讲吗?
石晶晟:临港方舱医院广播站从4月5日开舱那天起正式运行。起初“广播站”只是医护人员用于发布出入院需知、健康监测提醒、核酸检测通知等消息的“通知频道”。随着方舱医院的运行逐步进入正轨,“广场舞频道”“红歌串烧频道”“流行音乐频道”等陆续上线,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感染者的收听需求,也为各群体的感染者找到了共同话题。同时,为了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与压力,临港方舱医院广播站还与阿基米德“强强联手”打造了“蛤蜊电台”,引入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沪小康”制作的《市民新冠防疫知识手册》音频,邀请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邵春红医生联袂推出“心理解压频道”。这些特别定制的广播,在患者集中入驻或者出院期间,也会以特别的方式欢迎和欢送他们。
◇ 方舱里难忘的四个瞬间 ◇
青年报:你眼中的方舱日常是怎样的?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瞬间让你记忆犹新?
石晶晟:确实,在方舱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对我自己来说,有四个动人的瞬间深深地刻入我的脑海里。
第一个瞬间,是临港方舱开舱后看到的第一眼日出。当日晚上方舱启用,陆续开始接收病人。伙伴们熬了通宵,“开舱第一天的日出”被留在了镜头里。
第二个瞬间是4月25日的狂风暴雨,那天,外头大雨倾盆,可是方舱室内却一派祥和,非常有序,这一刻的反差让人有些泪目。
第三个故事发生于多日以前,一位30周孕期的孕妇突发腹痛,她是一位三胎妈妈,一个人来到方舱。那天已是深夜,我们马上意识到可能很快就要生了。于是,四位联络员花了5分钟时间从酒店驻地赶到方舱门口,大家边赶赴现场,边在微信群提前部署了工作分工。孕妇所在位置位于方舱二楼,需要爬上去,从快速通道转走,2位联络员姑娘身穿大白,翻越障碍物,迅速将临产装备和孕妇转移出来,送上了救护车。从腹痛到坐上救护车,这位孕妇已经宫开六指,从临港方舱出发送进六院东院产房,总共过程也就不到半小时,新生儿呱呱坠地。孩子出生那一刻,是凌晨12:30左右,前方伙伴迅速在微信群里分享了好消息。那一刻破晓的啼哭声,宛如划破黑夜的光亮,让所有医护人员为之振奋。
第四个故事,发生于4月24日早上6点,一位即将出院的病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这名男性病人,54岁,平时身体很好。好在江苏医疗队的老师非常有经验,立刻为病人开展心肺复苏,抢救成功。这些特别的故事,并不算多,但是偶尔一两次,都会让医护人员信心倍增,感觉我们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