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徐汇区首批青春社区助力员上岗
2022-05-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随着疫情阻击战的不断推进,社区疫情管控工作体系的不断成熟,曾经还是志愿者“小白”的青年们,也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助理”,独立承担起了整个楼层、整个片区的日常工作,同时还要随时配合社区应对紧急任务。近日,徐汇区首批“青春社区助力员”正式上岗,上演着各自社区里的青春战“疫”。

用行动延续感动

“我们见过凌晨四点半的小区”

1995年出生的苏春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是一名在读博士。3月8日,当了解到自己租住的徐汇区殷家角居委会天钥花苑小区需要志愿者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在青年志愿者队伍里也算得上是“老前辈”了。

昨晚联系上苏春时,他恰好在开组会。晚上参加视频会议、看文献,白天忙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了这2个月来的日常。这对时间管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苏春回忆说,3月初小区开展第一次核酸时,居民在楼下排起了长队。他立即意识到会存在人群聚集的风险,当晚,他和居委干部、其他志愿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来了一次头脑风暴,建立了一套“居委—楼层组长—志愿者”的三层工作体系,并在后续工作中一次次优化核酸采样流程。从最初小区采样900人需要5小时,到现如今只需2小时,他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核酸采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保障了居民们的安全。

苏春告诉记者,楼层组长的角色很重要,大大降低了志愿者的劳动力,打通了分发物资的最后一米。“打个比方,有时候我们凌晨12点卸货,要分发近1000多箱,物资由志愿者搬到楼层里,如果再分发到户的话,会浪费很多时间。但通过楼层组长,可以实现快速分发到户。”

作为青年志愿者以及后来的“青春社区助力员”,苏春有三项重要工作:一是核酸检测扫码员,负责扫描核酸检测登记码,确认居民具体信息;二是防疫物资搬运和分发,负责卸货消杀,分发政府抗疫物资到居民手上;三是居民楼防疫消杀工作,用消杀设备在核酸检测完成后对居住环境进行彻底消杀。

在服务大家的过程中,他也被感染着:4月18日凌晨00时30分,区里的物资到达了小区,为及时保障居民生活所需,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们连夜奋战4个多小时,将近千箱物资从集装箱中卸出、消杀并分发至居民家中,做完所有工作时已是凌晨四点半。两个半小时后,志愿者们再次集合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又是将近三个半小时的忙碌。当小区里300多户居民900多份核酸样品采集完毕,消杀工作也逐一结束后,已经接近极限的志愿者们坐在台阶上,都累得睡着了。

温暖可以凝聚

“居民们都叫我‘小区志愿者鼻祖’”

“你们缺不缺人?”“缺的缺的!”“那我加你一个微信”……下午2点多小区封控,得到消息的华泾镇盛华景苑的“准00后”房梓琪第一个跑到居委会登记当志愿者。

第一天穿上志愿者服时,她被一位洋居民拦住了,她用英文向对方解释了小区的情况。接下来,小区开始做核酸采样,起初需要手动输入信息,有很多老外居民在她的手把手指导下学习如何操作。

“从3月27日开始,我已经在邻里汇住了一个多月了,用掉了一瓶洗头膏。”房梓琪透露说,因为人手不够,连续三个礼拜,她帮忙壮大了志愿者队伍,陆续引荐了3名居民志愿者,4个人一起住在邻里汇,保持24小时随时待命,往往忙到深夜后,第二天清晨五六点就又要开始迎接新一天的奋战。

对此,居民们感动而又不无心疼地赠予了房梓琪一个亲切的称呼:“小区志愿者鼻祖”。

一天,当看到一位从方舱回来的90多岁的老奶奶后,她和另一位志愿者主动搀扶着老人从小区门口一直送到家,当时老奶奶反复向志愿者们表达着感谢。“老奶奶非常客气,她的模样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房梓琪说。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楼栋氛围很好,封控在家的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能听到悠扬的萨克斯吹奏声,有时还会有不少居民自发地唱起歌来,抒发憋闷许久的情绪;在这样温暖阳光的氛围里,每个人都被凝聚了起来,每个人都愿意为社区的美好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来今年上半年要报考事业单位的她,因为疫情将找工作的事推迟了。“听说我在找工作,居委干部向我抛来了橄榄枝,建议我考虑从事社区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