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秦怡去世,一生无愧人民艺术家殊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那位满头银发、优雅美丽的老人走了,留给了这个世界无数奇妙的光影。5月9日凌晨4时08分,见证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秦怡,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一百岁,而她几年前拍自编自导自演的《青海湖畔》后说的那句,“这不是我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会封箱,我还在酝酿新的剧本,我会拍到100岁”,依然回旋在很多电影人的耳边,鼓舞着他们投身电影事业的热情。
◆ 传奇人生 ◆
1922年1月31日,秦怡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封建家庭,但她的父亲当时在怡和洋行做账房先生,极具开明眼光。他经常带着女儿去看当时算是时髦产物的电影,秦怡的人生,于是早早就和电影结缘。“两毛钱可以看一部新片,五分钱看老片,我很喜欢看,也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秦怡曾经回忆说。
1938年,在学校就参演过话剧、表现出艺术细胞的16岁小秦怡受进步思想感召,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前往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家里自然是反对的,但她非常坚定,想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点事。同一年,她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并于1939年出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好丈夫》,“电影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不仅用语言、眼神、表情,就连一个很小的动作,都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做了电影演员之后,就再也不想做别的了。”
她的传奇人生,也就此拉开帷幕。评价自己“年少不懂事”才离家出走的秦怡,在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了上海的家中,而父亲走后,她一个人扛起了大家庭的养家责任,一个哥哥八个姐妹都靠她拍戏养活,她曾自嘲说:“赚来的钱全都养家了。我自己真的没什么钱,也没什么好看的衣服,只好买点蓝布头。”
生活给了这位伟大女性,太多的磨难。秦怡一生有过两段都不算太成功的婚姻:17岁时,她嫁给了猛烈追求自己的话剧小生陈天国,但婚后秦怡才发现他酗酒成瘾,婚姻维持了5年就不得不终结;她的第二任丈夫金焰是上影的著名演员,有着“电影皇帝”的美誉,才华横溢让秦怡一直欣赏,但最后留给秦怡的,是美好却总让她唏嘘的爱情往事,以及从抑郁症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金捷。
尽管金捷的病情,给秦怡带来了无数的困扰,但她始终舍不得将儿子送到精神病院,一直留在身边亲自照顾,万分辛苦却无怨无悔。在秦怡85岁时,金捷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秦怡悲痛万分,但她在外人面前,却一如既往地坚强着。
都说人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才会有着岁月的从容。秦怡大概就是如此。她曾说:“再难的日子,因为有热爱的电影撑着,我觉得就总能够走过去。”
◆ 辉煌光影 ◆
秦怡这一生,出演过无数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作品。
她曾谦虚地说,自己一开始也不太会演戏,“在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时,渐渐揣摩角色,多演,就渐渐找到了感觉。”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重庆的时候,一年六个话剧,演足280天,我都是主要角色。战地演护士,亭子间演嫂嫂,各色各样的。只要日本人不轰炸,就演。”
新中国成立前,她在上海拍电影养家,是上海著名的女演员,和周璇,胡蝶等大明星并驾齐驱。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主演了不同时期的重要角色。她的代表作品,有长长的清单:电影《遥远的爱》《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女篮5号》《青春之歌》《林则徐》和电视剧《上海屋檐下》等。
银幕上的秦怡,似乎将真实的人生融入到了表演中,她演绎着类型丰富的女性角色,气质百变却个个都真实自然:她时而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女革命者,时而是秀外惠中,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时而是含辛茹苦,无怨无悔的母亲。她在中国银幕上以塑造端庄秀美、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著称。评论界有公认:秦怡的美,来自她的外表,更出于她坚毅柔韧的性格和信仰。她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身处逆境而从不灰心丧志,能够以极大的韧性迎接苦难克服苦难,永远表现为从容不迫。对待演出,秦怡有一种执着与认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员,无论是什么角色,总爱在脑子里想了又想。
进入21世纪后,秦怡拿下了太多电影奖项的“终身成就奖”,2019年更是拿下国家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但面对外界的尊敬,她从未躺在功劳簿上,依然活跃在电影一线和公益舞台上。
2015年,上海展览中心,秦怡突然出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市场,为自己筹拍的电影《青海湖畔》找投资。在被问及“以您的地位怎么会像年轻人一样来拉投资”时,这位老人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自己不想靠名声找各方要投资,她想以电影人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心中神圣的故事,“《青海湖畔》是我想写的另一种形式的电影,想写一群人,他们有学问、有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遇过不少苦难,但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没让他们退缩,他们心里惦记着国家荣誉、人民利益。”
她不仅亲自找投资,还亲自上高原拍摄,这部电影后来顺利完成并上映。很多人都说,正是这样的敬业精神,成就了她这辉煌的光影一生,她说:“这是责任。”
◆ 精神力量 ◆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地,从上海走出的电影明星秦怡,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的见证人。但秦怡备受尊重,又不仅止于此。她的爱国情操、对社会事业的关注,在她这一生都从未改变。
离家前往武汉参加救国抗战活动,是缘于年轻人最原始的爱国冲动;而她对爱国更加深入的理解,则跟周恩来总理有关。1941年,她在摄影师家吃饭,身边坐的是被大家称为“胡子”的人。“胡子”和她聊天时问及她是在读书还是在工作,她回答说:“我现在刚进了制片厂,担任小演员工作,我还在合唱团里头混混。”“胡子”又问她唱什么歌,她说:“我们当然唱抗日战争歌曲了。”“胡子”就笑着摇头说:“那么你刚才怎么说混混呢?你们唱的歌很了不起啊。这可不是混混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你想这样的事情是混混吗?”第二天,秦怡才知道,此人是周恩来。
他的这番话,让秦怡对爱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也让她参加文艺工作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她曾说,干文艺不是“为谋生”,是“为理想”,“作为演员,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予别人。”后来,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新中国曾经评选出“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秦怡和赵丹、白杨、张瑞芳等全国22名电影演员入选。
这些精神力量,秦怡曾说,“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她始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慈善事业,关心残疾儿童,多次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后捐出了21万元,并不顾医生反对,在刚做完腰椎手术后不久就前往都江堰参加上海援建小学的开学典礼。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再次捐款3万元,并参加了“祈福玉树、情满浦江”大型慈善拍卖等公益活动。
上海知名电影人任仲伦曾如此评价她:“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角色,其中最成功的,是她严谨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如今,斯人已去,但她的动人形象,仍将永存世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