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家重点连锁超市卖场企业开门1193家,“白名单”配送寄递人员共11.8万人
2022-05-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5月15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4场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上海市副市长陈通、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出席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全市12家重点连锁超市卖场企业开门1193家,“白名单”配送寄递人员共11.8万人

市民最关心的超市卖场有多少已经恢复线下经营?另外,快递外卖小哥对保供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如何做好他们的防疫和保障工作?

据市商务委主任顾军介绍,截至5月14日,全市12家重点连锁超市卖场企业,合计门店总数1625家,实开门店数1193家,其中,线下营业门店总数183家,线上营业门店总数1010家。全市15家重点连锁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总数6208家,实开门店数2214家,其中,线下营业门店总数673家,线上营业门店总数1541家。目前,各区和相关企业正在进行线上营业门店恢复线下营业的准备工作。

快递外卖骑手是生活物资保供的重要力量。市商务委、市邮政管理局持续推动将配送寄递企业和人员纳入“白名单”,实施动态管理。

5月14日,全市纳入“白名单”的配送寄递人员共11.8万人,其中电商平台、超市卖场、餐饮企业配送人员10.6万人,快递人员1.2万人。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做好配送寄递人员的防疫和保障:

一是加强人员防疫管理。按照最新防疫要求,配送寄递人员实施“1+2”检测,即每日开展1次核酸检测和2次抗原检测。只有持有符合要求的核酸、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的“白名单”人员,才能生成“电子通行证”,“电子通行证”是配送寄递人员上岗的必要条件和通行凭证。通过在收发货、配送寄递等环节主动亮证查证,有效防止“带疫上岗”。

二是强化个人防护保障。从事配送寄递业务的相关企业加强配送寄递人员每日健康监测,定期发放防疫物品并进行上岗前检查,严格落实佩戴手套、面屏、口罩等个人防护要求,开展人员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并做好工作场所和工具的消杀。

三是推进“小哥驿站”建设。各区发挥酒店、园区、公共文化场所等空间作用,建设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形式多样的“小哥驿站”,解决配送寄递人员饮水、就餐、休息等实际困难,让小哥在繁重的保供工作中感受城市温度。目前,各区已建设“小哥驿站”267个,90%以上的驿站具备住宿功能。

市商务委围绕“人能出、车能动、货能转”做好制度设计和企业服

最近,上海连续发布了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在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推动上海外资外贸企业复工复产?

顾军表示,为进一步做好外贸外资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市商务委制定了《重点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引(试行)》,先后发布了两批复工复产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包括货物贸易类、服务贸易类、外资总部类和口岸服务类企业共计704家,其中,第一批142家,第二批562家,第一批“白名单”中的企业已有63%复工复产,第二批“白名单”企业正在准备复工复产,第三批名单820余家也将于近日发布。

围绕“人能出、车能动、货能转”做好制度设计和企业服务。一是推动企业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努力实现人员返岗。会同各区对“白名单”企业进行服务全覆盖,推动企业与所在地街镇或防控部门对接,按“一企一方案”原则报送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方案。同时,在商务领域启用“复工复市人员返岗电子通行证”,为企业人员返岗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完善车辆管理机制,努力保障复工复产车辆流动需求。启用全国统一版《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发布《关于市商务委外贸领域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受理范围的通知》,满足外贸企业货物车辆跨省运输需求。启用外贸领域市内货物运输临时通行证,为外资外贸企业市内货物运输提供路径。此外,还启用复工复产临时通行证,为企业租用客车安排返岗人员返回单位工作提供便利。

三是聚焦难点、堵点问题,努力打通货运物流各环节。成立外贸和口岸服务工作专班,通过行业商协会等平台加强企业政策辅导,对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仓库开放、单据传递、运输时效等难点、堵点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协调推动解决。同时,发挥长三角外资企业服务联动机制作用,协调重点企业在外省市仓库的复工,打通跨区域供应链。

四是畅通沟通渠道,积极回应外资企业的关切。与驻沪领事机构、外国商协会等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加强政策解读和信息沟通,主动争取理解支持,稳定在沪外资企业发展预期。组织多场外资企业线上座谈会,会同相关部门在线上为企业提供问题解决路径,并跟踪落实问题解决情况,形成工作闭环。

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有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有序推动外资外贸企业恢复正常经营。

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立案查处保供违法案件40起

有市民反映个别供保物资存在适量问题,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供保物资监管?

据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介绍,保供物资的食品安全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构建了三道防线,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一是构建食品来源防线。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与商务部门、街镇、发放组织者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联动对接,积极做好保供食品供应商经营资质查验工作。对于没有经营资质、证照不符、严重违法失信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二是构建物资管理防线。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所提供的食品要来源渠道合法合规,索证索票齐全,标签标识符合要求,并按照要求做好食品采购、运输、贮存、分发等环节食品安全管控和记录,确保所有食品可以追溯。市场监管部门对保供生活物资加强抽查查验,重点检查食品来源票证、感官性状、标签标识,必要时开展快速检测或抽样送检。

4月下旬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累计查验保供物资1461次,抽查物资25686件,开包查验9769件,快速检测食品2877件,监督抽检和应急抽检77件,协助相关部门发放保供物资2713万余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

三是构建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防线。市场监管部门已建议街镇对保供物资退换货有足够备份,在保供食品礼包上加贴温馨提示,告知食品品种、数量、贮存条件、供应商联系方式等内容。如果个别礼包食品出现问题,应及时补发合格品。如果是批次食品问题,立即暂停发放,并召回已发放的问题食品,同时向商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报告。

如保供礼包涉及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严重违法或屡查屡犯的,实施顶格处罚,直至吊销许可证;对故意违法、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还要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今年4月下旬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已经立案查处保供违法案件40起,其中2起移送公安机关予以处置。

对部分经营者带头涨价、明知故犯、情节恶劣的价格违法行为予以顶格处罚

近期,市场监管部门曝光了多批利用不法手段谋利的价格违法案例,在“稳价”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监管?

彭文皓表示,本市疫情发生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市民关注的价格问题开展重点监管,对部分经营者带头涨价、明知故犯、情节恶劣的价格违法行为予以顶格处罚。

4月下旬以来,瞄准群众反映集中的价格违法行为,持续重拳出击。5月8日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首安全稳价格的专项行动,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

一是重点关注民生类的商品价格问题。重点关注主副食品、防疫用品、母婴用品、常用药品、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五大类”商品的价格情况。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告诫、约谈警示、承诺整改、行政处罚“五种手段”保障民生需求和市场稳定。通过做好线上线下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案件督察督办,加强沿街店铺巡查,推进行刑衔接等多种方式,来加大价格案件查办力度。

过去一周,全市出动价格执法人员7907人次,检查商户10311户,发放价格提醒告诫函5659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共计214件。

这些案件的查办坚持依法从严从快,速度最快的从立案到处罚仅用一天半时间,5月11日单日查获的价格违法案件51件。

全市目前累计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72件,其中超过70%的案件线索来源于市民的投诉和举报,对于案件中涉及向消费者多收价款等问题,已责令相关经营者及时退还。

此外,对其中的80余件典型案件进行了分批次的集中曝光,通过曝光震慑违法者警示经营者。

二是加大对社区团购价格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发布了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函》,在支持合规开展团购的前提下,开展“社区团购”价格规范专项执法,执法的重点是把社区团购中借疫生财乱涨价、扰乱价格秩序的违法者排查出来,并依法从快从严予以查办。

同时,对电商平台、保供企业进行了提醒告诫和重点约谈,要求企业加强管理,保持团购商品和配送收费的稳定。各个区的市场监管局也加强了与街镇、村居的沟通联动,督促指导相关企业、团长依法合规经营。

截止到5月14日,全市共查处社区团购领域的价格违法案件97件,其中哄抬价格行为占比超过了1/3,从已经查处的案件的特点看,违法主体以个体经营者个人团长为主,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大幅抬高蔬菜、肉类价格,水果短斤缺两,肉类以次充好,通过篡改拔高团购套餐快餐食品价格谎称不加价,来误导居民购买。

接下来,市场监管部门将和相关部门一道进一步守好“稳价”的阵地,切实旅行好监管执法的职责,加大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办不放松,同时加强对电商平台、大型商超的定向检查和指导,引导企业合理定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