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记“疫”|方舱火线开舱,我两次成为“后勤部长”
2022-05-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黄浦区城市足迹馆方舱医院,后升级为亚定点医院,位于黄浦滨江蒙自路823号,是在原世博城市足迹馆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目前汇集了来自陕西、福建、云南、上海4省市50家医院组成的医疗队。此次上海抗疫中,张磊先后从新国博方舱医院转战黄浦城市足迹馆方舱医院,作为曙光医院医疗队里唯一的后勤保障人员,张磊和团队一起实现了两条方舱战线的无缝对接,不但为方舱开舱接收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总结出了实现各个医疗队高效协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

讲述人:张磊,39岁,中共党员,曙光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曙光医院医疗队唯一的后勤保障人员。

一个全新组建的团队,在新国博方舱有序运转

曙光医院在3月30日接到市卫健委的指令,需要组建200人的防疫医疗队进驻新国博方舱分管1500张床位。我作为整个医疗队四名管理人员之一,分管医疗队所有后勤保障工作。其中包括我们医疗队的餐饮、住宿、通勤车辆的安排。医疗队防护物资、医疗设备耗材、病人物资筹备,第三方保洁、保安的管理工作。

因为医疗队管理人员有限,整个医疗队后勤保障专员只有我一个,而同样的其他医疗队分管后勤保障的队员有6-7人。因此,我在新国博方舱初期的工作强度很大。首先,方舱医疗队的后勤保障任务是全新的,整个后勤保障的工作内容与流程需要重新制定与优化,并且需要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有开舱前的防护物资、医疗设备、工勤人员的工作都准备好。

第二点,工作团队是全新的,因为新国博方舱医院是由曙光、瑞金、六院、十院、胸科、肺科、五官科、岳阳、龙华等十一家市级医院共同组成的。管理团队除了各家医院还有陆家嘴集团、建工集团等等。所以我面对的整个管理团队也是新的,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融入。同时,因为我们医疗队管理人员有限,我同时加入了后勤保障组、物资保障组、住宿地管理组三个大组。

当时时间紧迫,4月2日就要求开舱接收病人,医疗队的准备时间不足48小时。那段时间,我每天工作都超过18个小时,手机没停过,不是在开会讨论工作方案,就是在落实各类物资的准备。但前方忙碌而有序,曙光医院分管N2舱4月2日顺利开舱。当天1500张床位几乎就收满了。

两家方舱医院无缝转接,确保火线开舱

之后的几天,随着工作界面逐渐熟悉,后勤保障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4月6日得到领队的通知,要求曙光医疗队转战2300张床位的黄浦城市足迹馆方舱。大家都知道开舱的工作是最苦最难的,但是曙光医疗队在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与将要承接N2馆的天津团队进行工作交接,一边交接时,一边有半只队伍已经赶到黄浦城市足迹馆方舱熟悉场地了。

黄浦城市足迹馆是世博会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并且已经弃用了好几年,我们到达之后对其开展了局部优化,考虑到城市足迹馆是三层建筑,垂直交通不变,我们首先考虑进行分区管理,将年纪大或行走不变的病人区域设在一层,年轻与无基础疾病的病人放在2、3层,同时在更衣区增加负压排风系统以降低感染风险。

当时黄浦区的新冠病人较多,医疗队克服了前期各种困难,在4月7日就开舱收治病人。由于有了新国博方舱的经验,足迹馆方舱在2天后也进入正轨。但最大的难题也接踵而来,考虑到黄浦抗疫的实际需求,足迹馆方舱按上级要求升级成亚定点医院,同时陕西、福建、云南医疗队共同组成1000人以上的联合医疗队,支援黄浦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曙光医疗队随即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协调管理。

此时,我的工作再一次发生转变,改为负责整个亚定点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耗材的筹备,所有医疗队员防护物资的协调发放,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等等。其实这项工作的难度系数等同于建设一所有一定治疗、抢救能力的大型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团队共同制定了亚定点医院医疗物资管理办法、亚定点医院医疗设备清单、医用耗材清单、亚定点医院氧气运送流程、亚定点医院物业组织框架及工作流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后续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同时,在陕闽滇沪联合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黄浦足迹馆方舱蜕变成一所1000张床位的亚定点医院。

致敬并肩作战的伙伴,挺过白加黑的日与夜

我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工作习惯的不同,因为我们是一只由4个地区近50家医院组成的联合医疗队,由于每个医院都有各自的工作习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沟通协调将整个医疗队的工作方法同质化,用同一种方案治疗病人。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争论不断,但在不断地讨论中最终达成了工作思路、工作流程的统一,为我们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奠定了基础。

就像我主要负责的后勤物资保障,首先根据以往医院的工作经验,制定防护物资与医疗设备、耗材的清单,然后与我们整个物资保障小组商定最高效的物资申领流程。并将流程书面化、制度化,之后在具体的物资发放中改进与优化流程,使物资申领工作更简化、更高效。

我眼中的抗疫人员真心不容易,他们包括医护人员、警察、居委会干部、志愿者、大巴运送的司机等等,在整个4月所有的抗疫工作者都是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没有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分别,也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分别,大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上海能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为上海的防疫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还有那些远道而来的“国家队”,他们都是逆行的战士,为了上海、为了我们的国家,来到上海参加抗疫工作,他们都是最优秀的白衣战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