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青浦有一群流调青年,他们是与病毒赛跑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流调员,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他们以点连线,以线织网,清晰复原被流调人员活动轨迹,划定其活动范围。每一份流调报告的背后,都是流调员熬红的双眼,沙哑的喉咙,发烫的电话和昼夜奔忙的背影......
在青浦共青团的引领下,团市委的指导下,162名青年志愿者,119名党员青年投身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在这场战“疫”里,他们迅速转变身份,成为疫情防控中的“福尔摩斯”,与病毒赛跑的人。
//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 //
盛鑫
55个日夜,18家系统单位。自疫情发生以来,162名青年志愿者们响应组织号召,分4批次支援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与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强大的流行病学调查综合防控队伍,守牢疫情防控“最前沿”。
办公室内,电话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一刻安静。
“你好,这里是青浦疾控中心……”这样的电话重复了无数遍。从一个清晨到另一个清晨,像这样的对话,志愿者们每天都要重复不下百次。被质疑是不是诈骗电话,被调查人拒不配合、不接电话直接关机,面对这种种情况,他们耐心回复,安抚对方情绪,开展电话询问、数据整合、报告提交、密接排摸等,保证应查尽查、不漏一人。
青浦区教育党群服务中心的团支书盛鑫是一名1998年出生的95后,此次支援的是流调信息组,上岗后他的第一个轮班就是持续工作24小时,工作强度很高。
盛鑫告诉记者,自己的志愿者工作主要是将单管阳性感染者的信息在系统里拉出来,匹配CT值后发送给同组的另一名老师,打电话核对情况,再将信息推送转运组。有一次,他接到一名外籍人员的试管,对方不会说中文,也说不出自己居住小区的英文名。他灵机一动,利用微信定位功能得悉对方的具体地址,根据门牌号找到了小区名称。还有一些年长的来沪人员有的住工地,有的居无定所可能在桥洞下,说不清自己的具体方位。他会让对方留在原地,马上打电话紧急通知,找管控组的人,锁定路牌和路口。
无数的电话,无数次地询问,说话说到“嗓子冒烟”,通话的同时还要详尽记录,同时快速分析将关键信息及时上传云文档,为了赶时间,盛鑫和其他志愿者们少喝水少去洗手间;困了轮流着到旁边躺椅上缓冲下恢复体力或者趴在桌子上小睡一会儿,睡醒爬起来洗把脸接着打电话,就这样一干就是24小时。
4月2日凌晨1点左右,青浦区教学实践中心的青年教师冯俭接到了这样一单病例。由于病患浑然不知自己的情况,前两天还与村里多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但无法提供近距离接触人员确切的联系方式。意料之外的状况让冯俭此刻坐立不安,当时只有两种可行的方法,一是靠后台联系村委,二是让病例逐一告知,并要求相关人员回电。在结束通话后,他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了组长。时间已近凌晨2点,原本没抱多大的希望,但没有想到,之后的电话从2点到3点没有断过,电话那头有密接者,也有村上的热心人。尽管来电的村民们大部分已上年纪,但一点都不含糊,纷纷表示感谢疾控中心第一时间的提醒,在天亮之前一定把全村跑遍,通知到每一个相关的人。
// 开发自动录入神器 //
叶飞
来到信息录入组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告知前来支援的青浦区河湖管理事务中心科技信息科的志愿者叶飞,3月份的时候他们已经满负荷运转了。
叶飞告诉记者,他和其他水务部门的小伙伴负责手工录入和核对“核酸异常人员信息”的数据。起初,一天才几十条数据,工作量并不大,后来增加到每天三五百条。“每条信息手工录入需要花费3~5分钟,一个小时最快也只能录入20条,这个工作量非常大。我们负责信息录入的有6个人,分成两组人24小时两班倒,哪怕一个人不吃不喝干24小时才可以录入约400条,且错误率会提高。”
叶飞透露说,为了提高效率,他利用自己从事的信息化工作的老本行优势,花了一天时间编写程序,经过反复调试,通过一键操作,实现了“核酸异常人员信息”自动批量录入,12秒即可完成“核酸异常人员信息”的录入上报。
在流调“疫”线,由119名党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综合防控工作两个临时党支部应运而生,其间,23名优秀志愿者郑重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