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字凭证就能保值升值?“数字藏品”火爆之下有隐忧
2022-06-1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纸质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数字藏品”在最近一段时间俨然成了各大出版社新的增长点。基于区块链技术开放的“数字藏品”据说与实体藏品具有一样购买、收藏和保值升值的功能。然而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由于一拥而上,“数字藏品”其实依然有很多漏洞和缺陷亟待去完善。

 // “数字藏品”卖得比图书还火 // 

“天下妈祖”(盲盒)数字藏品6000份5分钟售罄,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60秒销售额突破99.50万元,全国首部数字藏书《瞻对》上线2分钟售出2000份……这些日子不少出版社都在集中精力推出各色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成本低又销售火爆,成了出版社眼里的香饽饽。

记者了解到,所谓数字藏品,很多时候就是一张电子版图片。但和网上那种可以随意下载的图片不同,数字藏品使用区块链技术制作而成,每件数字艺术品都具有唯一的数字凭证,可以像实体藏品那样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虽然在制作的过程中用了一些高科技,也有很多设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相比实体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成本还是很低。

于是,出版社纷纷投身数字藏品开发领域。3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了出版界首个NFT数字藏品“贰拾年光阴的故事”。该藏品精选了长江新世纪20年来700幅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图书封面,这个定价19.9元、限量8888份的数字藏品,上线仅20秒就宣告售罄。4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沈石溪品藏书系”《狼王梦》版本的封面为元素制作并上线了第一款数字版图片藏品。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限量发售正子公也《三国志》数字藏品,售价19.9元,60秒销售破99.50万元。

相关出版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使用了区块链技术,配备了数字凭证,可以确保每个藏品的稀缺性,数字藏品同样可能保值和升值,所以很受到读者的追捧。而这也大大地增加了出版社的收益,毕竟,有的数字藏品比图书卖得火爆多了。

 // “数字藏品”的游戏规则仍需完善 // 

今年上半年各地疫情起伏,不少书店被迫暂停营业,图书物流受到影响,各家出版社的纸质图书销售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在此情形之下,开拓新的收益增长点,也就成了出版社的当务之急。数字藏品的开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当然,这也让读者有了一些新玩法。

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的数字藏品,其游戏规则显然并不完善,以至于已经有读者吃了亏。网友李先生最近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之前在网上以0.99元购买了一幅《初唐少女》画像数字藏品,之后以400元卖出,平台扣完手续费,实际收益350元左右。尝到了甜头的李先生又花6499元抢购了“梅兰芳《木兰从军》数字黑胶唱片”藏品。很快平台显示有人拍下订单,但一直未付款。如此一来,他无法下架藏品,也无法上架再次交易,锁单时间长达24小时。第二天解锁后,该藏品市场价格降至4000元左右,一周后又降至1999元。这样,李先生一下子就亏了4000多元。而平台给的答复的是李先生自己操作失误所致。

除了价格虚高的问题之外,数字藏品竟很快沾染上了盗版的习气。不久前,徐悲鸿美术馆就曾发布一纸声明指出,他们关注到某些数字平台以徐悲鸿先生的名义为噱头发售相关数字藏品,这些数字藏品的原始作品有些为假冒作品,有些不能提供完整的溯源证据,有些作品与徐悲鸿先生根本无任何关联。即便是真迹,也没有得到他们的授权,是彻头彻尾的盗版。记者注意到,除了一些大型出版社会专为数字藏品进行再创作之外,不少数字藏品的图片来源其实都是很可疑的。这也让读者的购买和收藏面临着风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