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凭本事赚钱”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玷污
2022-06-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近日,一名学生连续三年考上北京大学,却都不入学而是赚“状元”奖金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瞠目结舌,但也有为数不少的网友力挺:“人家凭实力赚钱,有什么问题?有本事你也来!”有这样的观点不奇怪,但我们不能苟同,我们更想问一句当事各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三次考上北大的这名学生,到底是因为不满此前录取的专业(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是就想赚各个民办学校的奖金和培训机构的“广告费”,我们等待当地教育局工作组的官方通报,也期待北京大学进一步的反应——此前,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曾透露,学校不太可能给“职业考生”发录取通知的,甚至,我们也在等待这位学生本人的回应。

厘清事实,非常重要,我们不愿意在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前,就武断地认为他是“职业考生”;但民众心态同样重要,因为在这名考生高额奖金的背后,是教育的极度功利化。

如果这名考生只是因为不满专业,所以才多次复读,没有“状元”奖金这一说,那这个新闻大概也不会成为爆点,被广泛传播。而存在“状元”奖金,其实已是一种歪风——一些新办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或者补习学校,为了生源不惜重金“买”优秀考生,以达到最终的“广告效应”,保证来年吸引到更多的就读学生,赚到更多的高额学费。这些学校和学生达成私下协议,让学校校园变成了生意场。

有人说,名牌大学也会设置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啊,有什么区别吗?其实,这中间真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前置的,奖金高昂,能吸引来的是“职业考生”,它要的是广告效应,而不是学校软硬实力的真正提升;后者是后置的,是正常的“奖学金”,更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激励,而且配套的是名校资源。

此外,按照这名考生先后所就读几所学校的喜报,他是被北大录取了的,而并不只是分数线达标。高考是竞争激烈的,连续录取了却不就读,是对其它考生的严重不公平,它造成了机会的失衡、高等教育资源的失衡。广东教育考试院表示,按照目前了解的情况,该考生符合招考政策——转战多地高考,屡中屡弃,显然不合常理的现象,是不是也该让教育部门反思,我们是否存在着制度上的漏洞?

人类自诞生以来,推动人类自身发展、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是教育。它是人类社会告别愚昧、越来越文明的基石。因此,教育逐利相当可怕,当教育者灌输给学生“钻漏洞”的概念,并模糊了是非界限时,这对社会的损害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是沉重的。这样的“凭本事赚钱”,不要也罢。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