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滨水绿道使用和管理情况如何?上海中学生做起了课题研究
2022-07-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近年来苏州河两岸建成的滨水绿道,成为市民锻炼游览活动的好去处。

家住苏州河边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徐维清也经常和父母到苏州河滨水绿道走一走。散步时,细心的徐维清注意到,绿道上有些设施还不完善。

滨水绿道的使用与管理情况如何?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小姑娘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学习运用“使用后评价法(POE)”做起了课题研究。在最近落幕的第3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徐维清的这项调查课题获得了一等奖。

【调查研究】

聚焦苏州河滨水绿道使用管理情况

因为从小住在苏州河边上,徐维清对于苏州河一直有深厚的感情。“从我房间的阳台望出去就是苏州河。”近年来,徐维清目睹了苏州河两岸环境改造、景观美化的过程,苏州河两岸滨水绿道建成后,她更是经常跟随父母去散步,也不时与小伙伴一起去搞活动,“我看到很多人在绿道上跑步、垂钓、摄影、跳广场舞,感受到绿道越来越受欢迎。”

不过,在滨水绿道休闲散步时,徐维清也感觉到了绿道上有些设施还不完善。“比如,残疾人设施欠缺,供游客休息的驿站(卫生设施)不够,绿道边有不少遛狗、垂钓的,也会影响散步锻炼的游客。”徐维清说,自己也跟在绿道上休闲的一些市民聊过,大家都觉得绿道很好,但如果能更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改善配套设施,满足更多活动需求,绿道将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也会更加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我就想以苏州河滨水绿道为题,研究一下绿道建设后的使用管理情况。”徐维清坦言,这个课题以滨水绿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目前滨水绿道的使用状况,了解市民对滨水绿道建设和管理改进的意愿。“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优化绿道功能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引发民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爱护意识,引发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对民众诉求的重视,更好地建设苏州滨水绿道及相关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滨水绿道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功能。”

滨水绿道是周边居民都能来活动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如何、怎么改进,当然要听大家的意见。在老师的指导下,徐维清采用了“使用后评价(POE)”法进行研究。她自己设计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行为观察等方法了解市民获取绿道信息的途径,公众参与绿道的渠道以及市民使用绿道的需求。

2021年8至11月期间,徐维清利用双休日在家附近的苏州河两岸绿道、静安雕塑公园(自然博物馆门前广场)、普陀清水湾公园里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还通过所在街道社区、市住建委团工委帮助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有效问卷508份。她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苏州河滨水绿道上找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绿道上的活动时长以及对绿道的印象、评价和意见建议等,共计访谈了42人。此外,还利用几个周末时间,步行查看了苏州河从黄浦区外白渡桥至长宁区华东政法大学段的两岸绿道,重点关注绿道景观和养护的情况,配套设施及使用的情况,以及两岸环境面貌,也包括绿道上的人流量和活动情况。

【分析建议】

可进一步拓展丰富绿道的内涵和功能

汇总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自己访谈、现场观察和走访的情况,徐维清展开了进一步分析。

“滨水绿道是比较受欢迎的,这从调查问卷中,对绿道建设的态度可以看出,赞成者占绝大多数,为85.3%,反对者和未提供明确意见者分别占3.8%和10.9%。从我自己问到的情况来看,也是大部分都说滨水绿道建成后很好,绿化景观很美,增加了活动空间,早晚锻炼、散步休息都有了好地方。”

徐维清介绍说,从对绿道的使用和知晓情况来看,问卷调查中,仅有16.6%的市民经常(来)使用,有55.4%的市民偶尔(来)使用,28.0%的市民没(来)使用过(第一次来)。这说明滨水绿道刚建成不久,目前市民使用绿道的还不算多。而在绿道上被访谈的市民大多是经常来的,较高比例是居住(或者工作单位)在苏州河附近的。

“大多数市民希望步行和骑车就能到达绿道,并希望绿道中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分开。”徐维清透露,市民选择以步行和骑车的方式来绿道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49.3%、41.7%;有24.2%的市民接受公共交通过来的方式。可以看出,滨水绿道更加受到附近居民的青睐。其中55岁以上被访者,基本都选择步行方式。“这也说明,市民普遍将苏州河滨水绿道作为就近休息锻炼活动的场所。”

调查中,市民期望在绿道上活动的形式以慢跑、散步、打拳等健身活动为主,儿童则以游乐为主。“被访者对儿童游乐和艺术展览的期望占比较高,分别占到了63%和37.9%,说明大家希望绿道内多一些游乐活动空间和设施,并希望能够把一些文化展示的元素放进来。”此外,治安状况、良好秩序和设施的完好等也是市民比较关心的,而市民也普遍愿意参与绿道的建设和管理,希望能有渠道反映自己的建议意见,不断改进绿道的设施,维护好绿道上的秩序,让滨水绿道环境变得更美更好。

一番调查分析后,徐维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完善滨水绿道的配套设施。比如,绿道中地势起伏处台阶比较多,有些地方还没有无障碍设施,要增设相关设施,方便残疾人士或者乘坐轮椅的市民进入;要适当增加“服务驿站”,增加饮水点、母婴室、厕所等便民服务设施。二是拓展丰富滨水绿道的内涵和功能。比如,充分利用苏州河两岸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及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两岸很多“红色文化”景点),在绿道设施中增加体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风貌展示区、景观节点,摆设公共文化艺术品(景观标志),向公众提供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让市民能够深切感受到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还要维护好滨水绿道良好治安秩序,建立市民广泛参与、共治共享滨水绿道的机制。

“这个课题的调研周期还是比较长的,每周都要去做调查,对各种数据、进程还不能忘。”徐维清坦言,尽管过程很不容易,但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感觉上海的建设还是比较细致的,一番调查下来,我对如何做这类课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续还会继续深入做下去,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今后绿道的建设规划有点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