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院师生:1.6万条数据“绘”出在上海做“团长”那些事
2022-07-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团长”是大上海保卫战中不可忽视的守“沪”者。在全域静态管理之初,当你设着闹钟也抢不到盒马、叮咚、每日鲜语的时候,小区“团长”的挺身而出成为了一道可以信赖并且追随的光。伴随而来的是,那些组织、管理和运营着每一次团购的“团长”们,成为了大家好奇和关心的对象。

什么人选择当“团长”?“团长”的日常是怎样的?大家如何讨论“团长”?而“团长”自己又有什么心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课程同学们历时20天完成的一份数据新闻作品,以1.6万条数据解读在上海做“团长”的那些事,也用数据画像铭记着上海这个特殊春天的特殊记忆。

他们是大上海保卫战中不可忽视的守“沪”者

通过对慧科新闻数据库中4-5月份的“团长”个人报道的统计,发现“团长”中女性占大多数,高管、IT程序员、公务员、医生是主力军;通过对小红书、公众号上抢菜攻略的统计,发现当好“团长”最少需要经历12道门槛,每一道都困难重重……

这些结论构成了这个战“疫”春天里“团长”的画像,出自复旦新闻学院数据课程同学们的一次数据新闻作业。

“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课程”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由周葆华、徐笛和崔迪老师共同授课。到了期末,同学们就要分组完成一份数据新闻的作业。此次的作业,多与战“疫”相关。

“团长”项目团队组长、新闻学院2019级广播电视学系本科生汪洋说,确定这个选题最初是缘于大多数身处校园的同学一开始很难理解外界对食物的需求程度:身处校园,即使疫情肆虐,师生们每天依然可以衣食无忧,校园伙食是有保障的。然而,一墙之隔的校外,俨然另一态势。抢补货、约运力、等配送、蹲捡漏……封控状态下,买菜难,买生活物资也难。此时,社区团购涌现出来,成为了大多数上海人民的物资来源。

指导老师之一的徐笛记得,一开始,团队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是想去呈现“团长”们都在团什么样的物资。经过和老师们沟通商议后,最终建议团队结合社会研究方法中“自采数据”的方法,从而更加深度理解丰富和多样的社会现实。

于是,蔡宋祈凝、戴思霖、李永智、冒彤、汪洋、余屹轩等6人组的团队,除了数据、可视化和负责的板块外,每个人还要采访2-4名不等的团长,进而又从7位深度对话的团长处获取115条订单数据。“对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使得数据能够呈现出共性,我觉得,这个部分是这篇数据新闻作品中特别亮眼之处。”徐笛说道。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看来,上海“团长”在这次疫情中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同学们的作品敏锐地抓住这个市民有切身感受的选题,用数据刻画“团长”的画像和酸甜苦辣,记录下他们的努力,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动、互助,是一份记录现实、“接地气”的作品。

六成“团长”是女性,多元职业各尽所长

00后“团长”金秋燕在疫情期间不仅承担了团购工作,还“培养”了12名“团长”,改良了小区的团购模式,被居民们开玩笑称为“旅长”;42岁的“宝妈”顾路德利是一名财务,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居民团购,在小区广受好评。

在上海,像她们一样在居家期间主动“带团”的女性还有很多。团队以“团长”为关键词,在人民网新闻板块检索到171篇报道,发现在“上海团长”当中,女性“团长”占比61%。

“团长”们的身份也相当多元:擅长寻找联系供货渠道的高管、电商、公关;擅长信息收集统计的IT程序员、财务、公务员;擅长沟通协调的广告、设计师……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尽其所长担起了“团长”的责任,许多退休党员干部、退伍军人也投入到了“团长”工作当中。此外,还有很多外籍“团长”也在为小区的物资供应默默付出着。

当好“团长”至少需要经历12道门槛

但当好“团长”至少需要经历12道门槛。通过分析微博和小红书平台发帖、各大抢菜 App公告、团购共享文档和信息表等数据,团队了解到,当好“上海团长”需要经历的 12道坎,也由此明白了“上海团长”平衡团购信息与需求的不易,每一次开团都是对团长能力和心态的考验。

“团长”泥泥说,要做“团长”,“空有兴趣和一腔热血可不行,时间、能力、资源、心态,缺一不可”。的确,光是前期准备就涉及到复杂的多方沟通。从业主群汇总需求,到确定团购渠道,再到收集相关证件向居委物业报批,最后建群开展工作……“团长”的沟通应变能力和平稳心态,是顺利“开团”的前提。

在下单收款的过程中,各种软件和工具的辅助确保信息准确,提高团购效率。相比腾讯文档等年轻人常用的协同办公工具,操作相对简单的群接龙和快团团对于各年龄段的用户来说更加友好,也最受“团长”们欢迎。虹口某小区的“团长”苗壮表示,核准信息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许多老年人使用这些工具还是存在困难,“只能一笔对一笔,按照收款时间和对方核对”。

下单成功后的催单同样重要。为了保证顺利收到物资,避免跳单违约,“团长”们不得不从早到晚不间断地与供应商沟通,确认货物发出。

到货时间不能准确控制、如团购的是生鲜和速冻食品,还必须尽快分发,避免变质……最后的收货分货环节,更是困难重重。有“团长”第一次“开团”时没有提前规划路线,一直从傍晚送到深夜。“团长”还需要提前摸排情况,为行动不便的居民送货上门等。

品牌商直供是最主要的货物来源

团队追溯7位团长的团购渠道,品牌商直供是最主要的货物来源,其订单数量占订单总量的78.3%。其次,各大购物平台上的团购专区参团占订单总量的18.3%。同时,公众号“上海发布”也会发布参与保供单位的信息供团长对接,而随着团购需求在上海的增加,快团团等微信团购小程序也成为团长开团的选择。但在7位团长的订单中,只有4单货物来自上述两个渠道,占订单总量的3.4%。

一度,随着居民对改善型物资的呼声日渐高涨,各种被认为“非必要”的商品也纷纷推出团购服务。有人呼吁,特殊时期以大局为重,一切对非必需品的追求都可能提高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也有人认为“必要”与否很难标准定义,将可乐、奶茶和咖啡视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由此,对于零食、乳饮、快餐、面包烘焙等升级型物资的团购也应运而生。居民们的封闭生活不仅得到了保障,也在逐渐改善、升级。

“谢谢大家”和“一切值得”是他们的心声

2019级广播电视学李永智负责的是“团长”画像部分的结论和可视化呈现。“团长”这个新的身份本身就是因疫情之下居民间的互利合作而产生的,因此,李永智认为,对于“团长”们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在宏观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一篇篇报道,去真正了解他们背后为何做“团长”、怎样做“团长”的故事,要看到数字背后的共克时艰、互帮互助的上海人。为此,他还阅读了最终经过数据筛查留下的1000篇左右的报道,再选取了年龄、性别、职业等几个大指标,从中看到各行各业的、各种年龄段的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居民间的互利互助当中。

当看到女性占比达到了相当高的数量时,这让李永智自然而然联系到疫情中的护士、核酸医护人员等,女性同样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告诉记者,也因此,在制图中,以性别为主要分类标准的用意也在于从“团长”的角度看到疫情背后女性的付出和努力。

另外,通过扒取网友们在微博上的3971篇讨论,团队发现,“团长”们的“辛苦”与“不容易”大家有目共睹。网友们“谢谢”他们的付出,称赞他们的“可爱”“给力”,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与“团长”的“感动”故事。

让团队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在媒体与网友们对“上海团长”的多样性讨论——在占比仅12%的“上海团长”自述中,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的吐槽与抱怨,“谢谢大家”和“一切值得”才是他们的心声。

汪洋感叹,团队从一份份手写账本、Excel表单或者是群接龙记录里读出了许多,越是深入课题,也越是理解了社会,感受到“团长”在为这个城市最终抗疫成功付出的辛劳,而无数“团长”亦只是上海疫情下社会互助的一个缩影。

6月29日起,上海宣布逐渐恢复堂食,“上海团长”们也淡出了视野和生活,但这份铭刻下的记忆,不会褪色。同学们说,这也是向抗“疫”中所有普通而伟大的人再次致敬的回溯之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