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垃圾回收员:刺鼻的气味下,每天被汗水“洗礼”
2022-07-17 上海

青春上海·青年报见习记者 江丽雯/文 郭容/图(除署名外)

40℃的高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上午11点多出门去附近的商场,走在路上感觉要晕过去了”;

“长这么大好像第一次感觉上海的夏天这么热”;

“鞋底要是不厚,走得时间长了都有点烫脚”;

……

上海连日的持续高温,让市民吃不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天内在户外被高温“折磨”的时间也许只有上下班路上、去菜场超市等片刻,但有一类人群,他们不仅需要长时间在“蒸笼”模式下工作,还得忍受着刺鼻的气味,他们就是社区垃圾回收员。

  == 稍微一动就一身汗 ==  

傍晚18:00,记者来到位于闵行区某社区垃圾回收站。尽管手机上显示气温已经降至36℃,但在白天40℃的持续蒸烤下,户外依旧是一片暑气。趁着出门做核酸检测的功夫,居民们也把需要扔的垃圾都带下来了。

看似简单的回收工作,在这个高温下显得异常艰苦。负责该小区垃圾回收站工作的是一对夫妻,该小区有700多户,所以设置了两个回收点,都归夫妻俩管。据记者观察,这个小区的垃圾回收站是一个靠近花园的小房子,有风扇和水源,但位于小区侧门的临时回收点却是露天的,而且面朝西,没有遮阳棚,也没有电线可以接电风扇。早上可能还能有点建筑物遮挡,到了傍晚就是纯西晒。

“我们这边是安排在7:00-9:00和18:00-20:30两个时间段回收垃圾。虽然避开了中午最热的时候,但几个小时工作下来还是一个字‘热’,稍微动一下就能出一身汗,就像淌水一样。”妻子朱大姐一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一边说道。长时间的暴晒,不停地收捡,朱大姐的口罩早就湿透了,汗珠直接从口罩的缝隙中溢出来,落在了垃圾箱上。

尽管如此,朱大姐也没有穿戴遮阳帽、防护袖等防晒措施。“穿上这些反而更热了,收起垃圾来也不利索。而且总是和垃圾接触,一会儿也弄脏了,不如不戴,赶紧干完。”朱大姐说。因为总是要直接用手整理垃圾,临时点旁边也没有水源,无法及时洗手,擦汗的毛巾很快就弄上污渍了,但朱大姐却并不在乎,继续检查着每一份垃圾。有时趁着没什么人的空档,朱大姐就捡起地上居民扔的泡沫板当扇子,坐在阴凉点的台阶上,喝着丈夫送来的冰水喘口气。

江丽雯/图

  == 干这一行就不能怕热怕脏 ==  

“你这干垃圾里面还有一个矿泉水瓶子啊”“两个袋子装湿垃圾,里面的袋子要抓住不然就掉下去了”“这种茶叶盒子也属于可回收垃圾”……尽管天气炎热,朱大姐的丈夫依旧会撕开每一包垃圾检查。有时候手不干净,脸上的汗珠子刺到眼睛,他也只能抬起胳膊用肩膀的衣服顺势擦一下眼睛和汗珠。

“最麻烦的就是居民垃圾没分好,干垃圾里装了个瓶子,湿垃圾里裹着纸巾,这些我们都得一个个挑出来。像我们用的是240L的垃圾桶,有时候还得把半个身子伸进去勾。干垃圾还好点,要是湿垃圾里裹着塑料袋,得用钳子弄老半天,实在弄不好,那就只能上手了。”朱大姐的丈夫对记者说。

为了方便居民倾倒,湿垃圾的箱门一直是开着的,来倒垃圾的居民看见前一个人在倒垃圾都会避让,自己倒完也马上远离,而对于垃圾回收员却要在工作时段一直被湿垃圾的酸臭味包围。“味道肯定是难闻的,夏天这些湿垃圾还没放一会儿就能引来很多苍蝇,有的居民垃圾当天没有及时扔,打开里面都生虫了。”

除了要负责回收站的垃圾回收外,朱大姐的丈夫还要将临时点装满的垃圾桶运回回收站。因为临时点地方不大,换下来的垃圾箱得马上运回垃圾站,才有地方搁新桶。他告诉记者,“干垃圾装得最快,大概二十分钟就得换一个垃圾箱。湿垃圾最重,整个装满至少能有200斤。”右脚踩垃圾桶底部,双手将垃圾桶倾斜,迅速把垃圾桶挂到三轮车后座……一天下来,朱大姐的丈夫得骑着三轮车在烈日下来回运十几趟。

“干我们这一行,就是和垃圾‘打交道’,怕热怕脏怎么行。”朱大姐的丈夫一边说着,一边把湿垃圾里“藏”着的吸管捡进干垃圾箱里。

  == 扛着扛着就过去了 ==  

除了每天的生活垃圾回收,社区垃圾回收员还要负责小区核酸点涉疫垃圾的回收工作。“主要是针对小区日常的核酸采样点的涉疫垃圾,我们需要穿上防护服。不过现在都是在晚上10点后,把它们运到大门口的指定地点。因为垃圾都是分装好的,所以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了。”朱大姐说道。

虽然这样的天气穿上防护服依旧又热又闷,但比起疫情期间挨家挨户收垃圾要好多了。朱大姐告诉记者,“疫情那会儿,小区的垃圾回收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到各楼栋下面统一回收垃圾。我们这边是15:00开始,有近60个楼栋,骑着三轮车,到一个门洞就开始把垃圾往车上运,全部弄好得到22:00左右了。一件防护服就这么一直穿着,里面都湿透了。想着换来换去更热,索性就这么穿到收完所有楼栋垃圾再脱下来。”

记者走访下来,风扇、矿泉水、毛巾是垃圾回收员常用的降温配置。“每天都汗如雨下,每天身上都沾着垃圾的味道,习惯了。实在受不了了,就到回收站外面透透风,喘口气。以前没有垃圾分类的时候,我都是上门收垃圾的,现在主要在回收站处理垃圾分类已经少跑不少路了。”做了十多年垃圾回收员的老李说道。有时候居民看见回收员汗流浃背的样子,也会从家里拿点矿泉水、饮料等给他们送去一丝清凉。

“夏天就是这样,扛着扛着就过去了。”每当下楼扔垃圾的居民感慨朱大姐的不易时,她总是这么回答……

青春上海·青年报见习记者 江丽雯/文 郭容/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