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弄堂记忆》《爷爷的浑堂》更具上海特色?专家来支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
油纸伞、小板凳,原创少儿舞蹈《弄堂记忆》带人回到了弄堂里无忧无虑的童年;上海把老浴室叫浑堂,群舞《爷爷的浑堂》展现了浓浓的祖孙情。两部作品都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在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舞蹈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小型剧(节)目和作品”专家研讨会上,各方专家从节目的修改及提高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希望通过舞蹈形式进一步深挖上海特色。
结尾的油纸伞还可思考立意
原创少儿舞蹈《弄堂记忆》由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手拉手艺术团演出,共分为愉快童年、大伞下玩耍游戏、美好梦想三段,编导陆燕卿介绍,剧本从2014年开始撰写,前后修改7稿,借助弄堂这一象征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以及用耳熟能详的上海童谣“落雨了”作为音乐主旋律,通过儿时在弄堂里奔跑嬉戏来表达童年无忧无虑的美好记忆,也希望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工作处处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少儿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雷娟对《弄堂记忆》的雨中场景印象深刻,她觉得编导是用自己的情怀投入舞蹈之中,可见功力深厚。
“《弄堂记忆》的编导独具匠心,情境设置给观众想象空间。”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玉照表示,道具上采用油纸伞和小方凳,服装色彩具有年代感,动作编排上活泼、灵动,一把大雨伞也预示他们要撑起责任和使命,伞下拥抱也很感人。
在上海文化系统群文创作评审专家、群文类职称考评官魏芙看来,《弄堂记忆》的音乐很能引起共鸣,她很认同张玉照所说,这把伞是亮点,一把伞撑起一片天,“这是一种形式,一种记忆,十分生动。”但同时她也提出了建议,她对作品的结尾并不十分满意,这把伞在结尾处仅仅成了美的造型,但结尾立意更需要深入思考,“每一个舞蹈作品的最后需要看出编导的立意,而不是停留在造型上。这个节目可以更体现童趣,而不是落在造型的唯美上。”
祖孙情的情感点可以继续深挖
群舞《爷爷的浑堂》曾荣获第十七届“群星奖”上海地区优秀作品奖,编导顾风庆介绍,上海把老浴室叫浑堂,作品用诙谐的手法展现了上世纪70、80年代上海百姓的市井生活,音乐上采用了苏州评弹、《滑稽王小毛》的音乐穿插其中,用幽默生动的舞蹈表现了爷孙情的诚挚动人,其中还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体现了“小时候爷爷给我洗澡,现在我给爷爷洗脚”。
已数次观演过两部作品的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驻会秘书长董林说,这是近几年上海群文创作中的优秀作品,有地域特色,接地气,“希望两部作品更上一个台阶,更好体现上海文化、江南文化。”
在雷娟看来,《爷爷的浑堂》选材很贴近生活和群众,演员表演很到位,但她也建议,作品呈现的祖孙情的情感点可以深挖,在情感推进上可以继续推敲,能使作品更感人。
群文舞蹈有别于专业舞蹈,是对专业舞蹈的另一种补充。上海音乐出版社特聘舞蹈编审黄惠民说,《爷爷的浑堂》选材独特,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动人的情感,因为篇幅小更需要功力,需要抓住形态、情绪、内容的戏剧性等。他建议结尾处增加给爷爷洗脚的动作,进一步塑造舞蹈形象。
在研讨互动环节,项目负责人针对剧目的思考和创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与专家们继续展开探讨。从上海弄堂叫卖到海派文化传承,从年代风俗特征到作品立意表现,从童真童趣、诙谐幽默到舞蹈语汇的进一步提炼,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为编导们下一步修改指明了方向。大家均希望能通过舞蹈形式进一步挖掘和发扬上海地域特色及江南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