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花园”出圈,年轻人来助力
2022-08-12 青年

虹旭生境花园实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生境花园”是“具有栖息地功能”的城市花园,意在城市中营造人和生物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既能够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地或庇护所,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和交流的公共空间。今夏,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的生聆栖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在以专业特长助推“生境花园”的“出圈”,为申城的“生境花园”建设贡献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

  == 编制“生境花园”营造手册 ==  

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实践团队12名00后以“生境花园”作为切入口,提出“共享城市栖息地”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主题。团队成员全部来自上应大生态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着手编制“生境花园”营造手册。

长宁区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生境花园”建设的先行者,目前已有8座社区生境花园建造完毕,团队的走访调研也以长宁区为依托展开。实践策划阶段,团队成员专程赴长宁区负责“生境花园”项目运营的长宁区低碳中心拜访,并认真查阅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及“生境花园”等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献与案例,利用网络系统学习相关的讲座与课程。

团队实践出行

顶着炎炎酷暑,团队成员逐一调研了长宁区已建成的8个生境花园,通过线下采访、植物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当前已建成的各个“生境花园”的植物配置及营建方式特点,基于此还将进一步形成优化申城“生境花园”建设的相关方案与策略。

什么是生境花园?为什么需要生境花园?生境花园营造流程、花园设计、花园维护、花园活动……从申城“生境花园”建设发展的长远角度考量,以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团队正在协力打造《“申”境花园营造手册》,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完善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手册的方式,为城市生物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栖息环境提供更加可复制、可操作、可持续的指导性方案。”团队成员陈一同学直言,这无疑是一个较为浩大的工程和挑战,如何用质朴的言语述说专业化的营建知识,如何将其真正落地生根而非“纸上谈兵”,如何能够让方案更加适应上海的具体环境,以及如何让我们的手册能够便捷地推广到上海市的各区,每一步都不易。但大家十分开心,因为每个实践的环节都推动着他们的成长。

“我们希望用这样一本凝聚团队智慧的手册,承载着青年学子对人民城市建设的美好向往,以期在未来让更多的申城‘生境小花园’汇聚成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大力量。”陈一说道。

  == 开发“生境花园”文创IP形象 ==  

吹页诗参赛路演并获奖

除了编制手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根据实地考察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融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子的专业优势,将实践所知所得所悟进一步应用到未来“生境花园”的具体方案设计中。

团队同学们精心设计打造居民社区“生境花园”方案作品——《吹页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居民交互功能为着力点,让设计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有效提升社区的微观生态环境品质。该作品在今年夏天参加了路演,并获得了2022年长宁区“生境花园”微更新大赛“最具创意奖”。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在提升“生境花园”文化影响力方面着力,绘制出了以动植物为主题的“生境花园”文创IP形象。在一幅名为“生境音乐会”的IP全家福里,集结了鸟、猫、蚯蚓、黄鼬、蜜蜂、刺猬等常见的城市生灵,它们与人类和谐共生,奏响动人的城市乐章。

全家福IP

这些萌萌的形象将陆续用于微信表情包、书签、明信片、帆布包等,以这种亲和的方式,让更多申城市民知道“生境花园”,了解“生境花园”,进一步助力“生境花园”成功“出圈”,继而让已经开放的“生境花园”成为申城市民新的城市打卡点。

此次社会实践的团队负责人、即将升入大四年级的卜欣语同学介绍:“我们设想中未来的‘生境花园’不仅要实现生态保护,也希望能以此为依托,系统性地开展各项自然教育体验活动,使申城市民可以‘亲自然’进而‘知自然’,促进居民对于生境的自主维护和管理。”

卜欣语期待,未来上应大学生团队还会继续以优化申城“生境花园”建设为目标进行后续的研究与探索,并设计基于申城“生境花园”的专属生物多样性系列科普,愿借此吸引更多申城市民参与到提升改造城市生态空间上来,以青春力助推上海生态之城的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