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海是众多年轻人创新创业首选地?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与会代表畅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市委书记李强于昨天上午会见了第三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与会代表。不少青年创客表示,上海是众多年轻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大家在这里获得了发展机遇,看到了新的未来,实现了个人梦想。将把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自领域持续深耕、不断突破。
今天,记者连线了部分青年代表,他们畅谈如何专注创新、专注主业,胸怀“国之大者”,瞄准前沿赛道,掌握硬核技术,打造拳头产品,塑造独特品牌,做到厚积薄发。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当好青年榜样,带动更多年轻人点燃创新创业之火,在上海更好地追梦圆梦。
▎文创创客胡睦洋
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导入元宇宙赛道中
去年7月份,“一个都不能少——长卷寻宝”系列插画作品、B站长卷H5互动游戏引燃了网络,粉丝总数近9000万的B站24位UP主带领Z世代开启全网“寻宝”。这一特别的长卷的幕后策划之一就是上海昆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睦洋。
事实上,胡睦洋很早就瞄准了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团队成员早早进行了文创类创业项目布局。通过近年来的学习实践,他越发认识到江南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源头,希望利用近年来大火的数字经济,为文创项目赋能。“我们十分看好数字经济,正像李强书记所说的,现在业内已经普遍形成了共识,互联网下半场看上海。”
“上海城市文化对文创企业的吸引不容小觑。”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土著,他认为当前文化创意企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即艺术加技术、美学加科学、传达加触达,未来文创人才也要与时俱进地练好内功,紧紧洞察文创行业未来转型趋势。
在论坛上,这位年轻的文创企业创客毫不避讳地表示,现如今,元宇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文创企业的新赛道。互联网技术革新的风口,离不开对文创企业的引领,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革新,都是通过视觉传达才能让大众感知到。“尤其是对于青年文创创客,更要加强对元宇宙供给侧的关注度,将中国优秀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导入到元宇宙的赛道中,在视觉传达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在胡睦洋看来,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0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拉开了时代发展的序幕,100多年后,站在江河交汇的上海,在新时代的大浪大潮中,年轻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激活这座城市创新创业的基因。
作为一名1994年出生的准95后文化领域的青年创客,胡睦洋认为,95后创业者和父辈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坚持产业眼光、坚守商业逻辑、坚定事业思维。“可能我们这代创业者不是以商业价值为第一位,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平衡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多的需要展现自己,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
▎医疗创客黎昊
上海与青年双向奔赴
上海宏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昊也是此次参会的50人青年代表之一。他花了10分钟时间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创业的领域——基于医用纺织技术的高值器械研发与产业化。“我们目前布局了多条产品管线,重点关注人工血管领域。目前市面上超过95%的人工血管都是进口的,处于垄断局面,我们在做的是国产化替代,公司与东华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邀请超过30年研发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研发,技术参数上可以与国际领先产品媲美。”
2006年,还在读预备班的黎昊跟随人才引进的父亲移居上海。毕业后选择留在这座城市自主创业,黎昊有自己的考量:上海很适合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创新创业。一来,这座城市人口基数比较大,在人才招聘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优势;二来上海的三甲医院数量众多,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三是因为这里有纺织领域的专业院校,东华大学地处上海,还开设了研究生博士实践基地,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非常有利于我们初创型企业在这座城市扎根生存。”
对于能和李强书记面对面沟通,黎昊感到很荣幸。“这些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阳光雨露,滋养我们这些初创型企业,对青年人才越来越看重。可以说属于上海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在创业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温暖,看到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机会,希望未来能发挥更好的能量。”
▎建筑数字化创客丁洁
上海有着扶持创新创业的天然基因
谈及这次参会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的经历,上海华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洁感触很深。这位90后上海人表示,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事业的起航地,是因为上海有着扶持创新创业的天然基因。
“这是留学生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它对新生事物,包括对稀奇古怪的新想法有着很好的包容度。”丁洁举例说,在论坛上,当聊到元宇宙的话题时,不止一位专家说,元宇宙不可被定义。“在新技术新概念上,上海永远冲在探索创新的第一线,这就是包容度、开放度的体现。元宇宙真的需要被定义吗?这个赛道汇集了进化性、发展性、融合性于一身,囊括了5G、XR、人工智能等各类高新技术的交叉。”
聊着聊着,丁洁谈到了自己的老本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元宇宙数字孪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横跨工程和IT之间的新行业,而不仅仅是传统工程的延伸。“就拿我们的公司人员构成来说,以IT人员居多,但他们不是学IT出生的码农,而是有着工程背景的新技术人才。”
早在2014年,丁洁就关注到了上海出台的政府文件。“记得该文件规定,符合一定规模的国有投资的项目必须采用BIM建模这个新技术。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能花费那么大的力度去推广新技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事实上,到2020年年底,90%的新建项目都已采用了BIM技术,市场体量相当大。此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融合需要其他诸如物联网、AI、物联网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上海也是现成的,不需要寻求外界的支持。不管是科研、技术、市场都是齐全的。上海有这些领域的顶尖高校,甚至都不需要跨省市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率。”
从2017年创办公司,如今已经过了5个年头。一路走来,丁洁感到,上海对青年创客的扶持力度很大。2018年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她就结识了很多创客朋友。之后还受邀参加了三天的创业培训班,认识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后来她就获得了创业英才称号,获得10万元奖金。“10万元对创业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对于刚刚起步的草根企业来说,是员工半年的工资。我很幸运,之后接连参加了团市委、工会等组织的创业比赛,给了我很多平台和机会,我也被选树成为浦东工匠,公司知名度一路上升。”
投资者眼中的青年创新创业
市经信委专家组成员、市科委专家组成员、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投资官吴竺博士参与投资了两家初创企业。“这几个创业团队很年轻,他们对办公场所、员工居住的需求很大。但初创企业想要留住青年人才,不能光靠股权和期权。建议政府对这类企业的员工在办公、居住上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
在论坛上,吴竺就双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元宇宙如何为双碳服务抒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元宇宙涉及诸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不同行业应为应用场景的差异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与上海海纳百川的机制不谋而合。“所谓跨学科发展,就是要汲取不同学科的精髓。上海历来有这方面的优势,各大院校的综合实力很强,国内国外高科技人才汇集在这座城市,追梦逐浪。”
十几年前曾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吴竺,曾经专精于氢气、分布式能源等的技术研究,目前转行进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用技术的眼光发掘绿色投资机会,他亲身体会了“上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国内都是罕见的”,转型当投资人后他的感触更深了。“这也是青年创客喜欢上海的理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