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封特殊的教师节来信
2022-09-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刘昕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我们国家有一个孩子没接受好的教育,我都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镌刻在后来许许多多人民教师的心里,并激励着老师珍惜与每位学生的相遇。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在向师长们衷心道一声“节日快乐”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中队辅导员、党小组长施佳乐;2020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陈前;黄浦区骨干教师、上海市光明中学教师处副主任赵程斌;2021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重点实验室教授、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治理专家李道季五位老师,以提笔写信的方式,与同学聊聊当教师的快乐和追求,对同学们又一崭新学年的期待和嘱咐。

当我们读懂了这特殊的“开学一课”,就是对他们节日的最好祝福,对师长最深情的感念。

施佳乐:

你们的快乐成长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回到校园一周了,又能在校园里和你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和你们一起拥抱、一起游戏,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你们知道吗?施老师从小就有个梦想,那就是做一名老师。小时候,我总爱把洋娃娃摆成一排,架起爸爸给我做的小黑板,一手执着教棒,学着老师上课的样子,感觉可神气了!读书那会儿,我遇到了一个像大姐姐似的老师,她总是耐心地开解叛逆的我,鼓励我自信地站在同学面前主持班会,当我成绩不理想时她从来不责怪我,只是静静地陪着我一起订正……那时候我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做一个像她那样温柔的好老师。为此,我不断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做老师”的理想。终于,我如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上了三尺讲台,耐心地给你们讲课,下课陪你们一起玩耍,努力成为你们喜欢的老师。

一转眼,我已经做了17年的老师,在工作中我又遇到了工作上的良师——“时代楷模”吴蓉瑾校长。吴校长教会我“教有真情,育无止境”,一名好老师有的不只是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用情去了解学生,用心走进学生心里。于是,我学着站在你们的身边看世界,学着了解你们喜欢的一切,学着用心体会你们的喜怒哀乐……

陪伴你们度过快乐的小学生活,是我的幸福。你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是我生活中的闪闪星光,给予我力量与温暖,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成长。在上半年的居家学习中,是可爱的你们教会我乐观、勇敢。我们一起建立了彩云日记公众号,每天记录下居家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云端分享家庭小菜园的种植心得、分享云厨房的美食、欣赏你们举行的云端音乐会……特别是那场难忘的云端画展,展示你们想象中的星期天,明亮的色彩,快乐的主题,带给我快乐与力量。在不平常的日子里,是可爱的你们教会我们大人在困境中要勇敢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你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我深深感受到与你们心灵相通的快乐。

虽然,施老师只能陪伴你们小学阶段的成长,但是我永远是你们的“老师妈妈”。即使你今后离开母校继续前行,施老师依然会站在原地,默默地关注着你,等待与你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你遇到困难或是挫折,我依然会张开双臂拥抱你,给予你帮助与你一起攻克难关。

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祝福天下所有的老师,每天健康快乐!同时,也想告诉所有的孩子们,你们的快乐成长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感恩,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我们关心和爱护的引路人——亲爱的老师。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施佳乐

2022年9月

陈前:

欣喜在逐梦的路上遇见你!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我们国家有一个孩子没接受好的教育,我都觉得自己有责任。这句话镌刻在我——一位人民教师的心里,一直激励着我珍惜与每位学生的相遇,因为每一个你都可以拥有最美的心,追求美的品德、美的言行、美的才华从而绽放其生命的精彩,为这个世界创造美。

我热爱讲台,曾三年援疆、三年援藏。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在援疆的棉花地里;儿子高考的时候,我在援藏的青稞田边。我的价值追求是讲台报国,我常提醒自己和青年教师的一句是:要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贵人——学生和家长,因为遇到了你而觉得有幸。

这些年的教师生涯,很欣喜在你们逐梦的路上遇见你:曾经在崎岖的山路上遇见你,你光着脚丫去学堂,风雨无阻地追逐梦想——走出大山看世界,或许决定将来要回到大山建设家乡,我为你的毅力和理想而欣喜;曾经在边陲沙漠的棉花地边遇见你,你热爱劳动,也热爱学习和唱歌跳舞,你说虽然在边疆出生和长大,但是北京就在你的心中,你说你愿意扎根边疆,建设塞外江南,守卫祖国的每寸土地,我为你的闪闪红心和志向而欣喜;也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海遇见你,太阳在你的脸庞留下永恒的灿烂,你高兴地对我说:从牧场走进了漂亮学堂,努力学习普通话和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增加自己的本领,将来要把天空之城建成中华大家庭中美丽富饶的花园——我为你的阳光和美愿而欣喜。

遇见你们,就如遇见曾经的自己。

天下没有远方,桃李朵朵芬芳。不论是城市里还是乡村里,不论是平原上,还是大山里的你,我的同学,你都可以成为最美的自己。而我呢,如果能够帮助到你,与你一起奋进,我们就是彼此人生路上的贵人。

请相信你自己、激励自己。我亲眼看到过海拔5000多米冰川石缝里的小植物,在严寒中绽放美丽的花朵,你一定也可以。

创美的青春,其实也很简单。每一天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用美的要求引导自己,就会不断进步,就会拥有为祖国强盛而贡献自己才华的理想、才干和担当。遇见这样的你,是我的欣喜。

克服一切困难而奔流的旅途,就是最美的风景。人生也是这样的,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的。对不?亲爱的同学。

我们的国家经历鸦片战争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屈辱与苦难,而再接下来的100年岁月中,正在党的带领下走向繁荣和富强,之中的历史哲理也是人生的启示。

新冠疫情、长辈无暇顾及自己、同学之间有点不愉快、学习成绩不理想……总是有困难,而且会有新的困难。但是,人生之路就是这样,哪来的一马平川?人生如滔滔江水,只要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前行,从每一天的具体事情做起,以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如果这样,你就遇到了最美的自己——也是社会中最美的你。

如果这样,你就遇到了最美的老师——而不是与你的老师擦肩而过。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 陈前

2022年9月

赵程斌:

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追寻幸福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见信如面。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惊奇地发现,在我校2022届毕业生中,竟然有近10%的学生欣然考入师范院校。与此同时,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昂然走上三尺讲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做出如此的职业选择呢?我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他们的回答,既天真烂漫又充满智慧:做教师能够永葆青春。

做教师真的可以永葆青春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且不论是否违背自然规律,教师的职业劳动就决定了其生理机能的早衰。日复一日的伏案,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僵硬的颈椎;课复一课的开嗓,落下了一个又一个红肿的咽喉。还有早生华发的,成把掉发的。恼人的职业病将伴随着每一个教师的终身。这样的状态,谈何永葆青春?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且短暂的。但是,天底下有没有一种职业,可以时时刻刻地感受到青春与活力呢?有!教师!每当陪伴在学生们的身边,作为教师也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岁月虽然会在我们额头上刻有印记,却不会在心里留下痕迹。在校园里,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打球,一起学习,一起奋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朝气蓬勃的学生毕业了,一批青春无敌的学生又来了。原来,做教师真的可以“永葆青春”!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做教师,虽然尚未实现完美,但是可以帮助学生追寻幸福梦想;做教师,虽然无法永葆青春,但是可以引领学生播撒青春热血。青春的学生,就是教师的青春。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要立志成为教师。因为时代的前进,需要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人生价值,就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把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火热的青春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朝一日,我们共同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那些职业,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又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最后,我想用李大钊先生的《青春》与大家共勉:吾愿吾亲爱之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学习进步

梦想成真

上海市光明中学 赵程斌

2022年9月

陈尔真:

担起青春之责,“医”起奔赴未来

同学们好:

见字如面!

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打照面。我相信,你们都会在今天选择向师长道一声“教师节快乐”!坦率地说,看到你们茁壮成长、勇挑重任,师长们就会很欣慰,很知足了。

医生,教师,一个挽救生命、治病救人,一个塑造灵魂、教书育人,都是神圣的职业,都是在播种希望。何其有幸,我既是医生,又是老师,刚刚过完第5个中国医师节,又要在今天迎来第38个教师节。

“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我从医、从教30多年来的始终坚持。在从医过程中,我感到最核心的还是一名“老师”,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会积累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也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把经验传授给他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掌握好知识。当两个责任统一于一体时,必然是倍感荣幸、又是责任重大的。对我们来说,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树好榜样,为我们社会培养更多更有能力、医德更加高尚、技术更加高明的新时代好医生。

新冠疫情以来,从2020年的带队援鄂,到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有人说我是“尖刀连连长”“方舱拓荒队队长”,社会给予我们的赞誉和认可,我们铭记在心,这都是医者的本能,因为不管发生什么灾难,或者一旦有人员患病受伤,救死扶伤一定是医生的天职。作为医生,我自豪;作为共产党员,我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

与此同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疫情大考中由90后、00后担起的抗疫主力军。我也想感谢医务青年们,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担负起青春的使命,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在方舱建设和患者救治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用行动守护人民健康。

火把无论在哪里,火焰依然是向上!他们的担当和风采,不仅给公众,更是给选择学医的新生和正在走学医这条路的同学们带来信心和树立榜样,让更多人看到医护在抗疫中的贡献、责任和价值所在,也鼓励选择走上学医道路的青年想要成为这般会发光、散发温暖,又有能力去治愈病患的人。只有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加入我们的队伍,一代又一代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才能接力传承,人民的生命健康才能更有保障。很高兴,这一天,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医学生而言,这一简洁而富有哲理的“金句”,早已是耳熟能详。这里也藏着我们需要不懈追寻的品质和精神密码——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和持久的学习能力。

借此机会,我想嘱托青年朋友们,珍惜韶华,锤炼自我,每个人都要肩负起自己身上的青春责任,也愿我们望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追梦,“医”起奔赴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尔真

2022年9月

李道季:

求是、求实、求新、求成

同学们:

展信好。

写信的这一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今天是第38个教师节,也正好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的第38年。

秋高气爽的时节,美丽的校园又迎来了一批“萌新”。在“开学第一课”的当口,我想跟大家说一段我与我的恩师、我国河口海岸科学的奠基人陈吉余院士的小故事。当时,他告诉我,我是第一个学海洋生物来研究河口海岸的,他对我的希望是,不能只做海洋生物,要在学科交叉领域中做出成绩和贡献。

陈先生这一代科学家是在国破家亡的旧中国求学和成长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立志报国的精神和家国情怀。陈先生早年在抗战时期在内迁贵州的国立浙江大学求学,1951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新组建的华东师大。

那样的时期,磨练了他艰苦耐劳意志、求真务实的思想和作风,为他后来创建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注入了思想和精神动力。陈先生后来给我们总结了他一生在学海中探索而恪守的铭言:求是、求实、求新、求成。

陈先生说:“求是”必须是事实,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求实”,从实际出发;求真理不能受传统概念所约束,因此必须“求新”;要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韧性和耐力,就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有“求成”的要求。也正是陈先生的这个治学思想,是他在以后漫长的学术研究和服务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建立和发展了中国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的河口海岸学科体系,并扩展到环境、生态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研究领域。同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所和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是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动力。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从一开始,就在陈先生带领下,高瞻远瞩跳出传统静态描述的框框,走动力、沉积、地貌相结合的研究道路。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陈先生深切地感觉到要在更深层次进一步揭示河口海岸地区的海陆相互作用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就必须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为我所用,这也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关键。那时,河口海岸研究果断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引进人才,组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研究团队。我也正是这个时候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河口海岸科学研究。

陈先生带领大家以求是、求实、求新、求成的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为全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浦东机场建设,为我国河口、沿海航道维护、港口建设和海岸带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可行性论证、前期调查和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科研开路先锋。记得当时老先生曾在水泥板简易房办公,忍受着烈日严寒、蚊虫叮咬,在野外工作中,忍受着风浪和晕船考验,奋斗在科研一线。老一辈教师正是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才有了现在。

当前,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们国家也正在迎来一个更加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的世界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聚焦的问题。今天,我给大家讲述一位老院士奋斗拼搏发展了我国河口海岸事业的过去,为的就是想要大家继承和发扬师大人优良的光荣传统,胸怀家国情怀,学好服务国家的本领,勇担时代使命,迎接未来的挑战。

同学们,我们正期待着你们接过接力棒,锐意进取,在国家发展的新时代壮阔征程中,谱写出属于你们的青春画卷。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重点实验室 李道季

2022年9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