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上海一批重磅展览强势来袭
2022-09-2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这里有宝贵的红色文物,有现当代名家的绝世经典,也有极接地气的非遗佳作。在这个国庆长假,上海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纷纷推出重磅展览,让市民“足不出沪”就能感受到中国一流艺术的魅力,体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发展的冲击力。

  ▎红色主题展 ▎《青年杂志》创刊号亮相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17家红色主题博物馆和纪念馆拿出了各自的镇馆之宝,“光明摇篮 精神之源——迎二十大上海红色文物史料展”今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幕。

作为一座光荣之城,上海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此次展览力求用丰富的文物、史料讲述上海作为中国红色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丰富内涵。展览内容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上海党史,分为“初心发轫 英勇斗争”“坚守真理 不负人民”“赓续血脉 砥砺前行”三个部分。

一批红色文物成为此次展览的亮点。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本《青年杂志》的创刊号。107年前,正是这本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的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成为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展览中有一份陈乔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填写的履历表,从中可以看出其革命意志的坚定。1923年,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陈乔年和陈延年等12人由法国转赴苏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思想。在这份履历表中,陈乔年在职业一栏,立场坚定地写下“革命”二字。这成了他短暂一生的追求。

此外,张闻天创作的小说《旅途》、俞秀松使用过的眼镜、柔石的印章、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中共中央上海局的学习材料《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及著名的“一号机密”,都是珍贵的红色文物。主办方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汇集了17家红色场馆的101件(套)展品, 寓意2022年是建党101周年, 期盼党的二十大带领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大型学术展 回望170年中国现代美育史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已经有170年了,为了梳理历史文脉,看清现代美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今天在刘海粟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协、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大学和上海美协联合主办,上大上海美院和刘海粟美术馆承办。如此视野宏大的学术展近年实属罕见。

迄今170年中国现代美育史,以土山湾美术工场为发端,形成“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文脉传承现象,其中以1912年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代表,形成“新兴艺术策源地”教学集群及文化生态,滋养并影响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演变与发展。

为了讲清楚这170年历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其实是由“百家争流——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献展”“百川溯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10周年纪念展”“百年风云——上海大学美术科100周年纪念展”三个专题展览组成,包括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李铁夫、朱屺瞻、吴大羽、汪亚尘等50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展示了中西方艺术的碰撞融合,呈现了独特而恢宏的学术视野“中国故事”。

其中“百家争流”展将展出300余本文献,如课程教材、教学档案、名师作品等为主体,近50%的珍稀文献及孤本首次向公众展示,深刻诠释中国现代美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展现了中国美术教育文脉之生动缩影。“百川溯源”展将展示吴昌硕、黄宾虹、萧俊贤、刘海粟、潘天寿、郑午昌、朱屺瞻、钱瘦铁、程十发等名家作品,还将重点呈现刘海粟赴日本、欧洲和南洋的经历及其意义。“百年风云”展以上大美术科的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陈望道、洪野、陈抱一、吴梦非、杨秀涛、师集贤等师生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以及上大美术科的珍贵史料,呈现上海大学美术科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等所形成的美术教育集群的关系,叙说其秉承红色学府的文化基因,融入海派艺术文脉,促进现代美术教育转型发展的“中国故事”,体现国家记忆中的文脉之光。

展览期间,将有“文脉之光——国际美术教育的中国坐标”“策源之力——上海美专与20世纪中国美术”“海上之会——上海大学与海派文脉”三场学术研讨会举行。

  ▎非遗主题展 探讨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绒绣正在积极走进生活,丰富生活的色彩。这是上海群艺馆昨天揭幕的“上海绒绣艺术大展”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此次展览汇集53件绒绣精品、100余件绒绣文创产品,展示了绒绣艺术传承发展之路。  

现场呈现的一幅《梅兰芳》黑白肖像,是上海绒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的作品。她告诉记者,其实黑色中也是有很多色彩的。这一幅肖像中,起码有3000多种颜色。宛如照片一般细腻的表现手法背后,是每天8小时、八九个月时间的伏案劳作,86000多针,每一针里最多用到了8种颜色的线拼在一起。

上海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是以针为笔、以线作画、以全棉网眼布为画板的“东方油画”。它最初流行于欧洲,后传入上海。上海绒绣也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费时费工,讲究耐心,是上海绒绣对工匠的考验。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恒源祥绒绣工作室首席绒绣工艺师李蔷从事绒绣创作40余年,她的人物肖像作品大多为国际国内博物馆收藏。“做绒绣很辛苦,能常年坚持下来是出于对它的喜欢。每一件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当完成时,那种喜悦感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李蔷说。

由于过程艰辛,不少上海绒绣的工匠队伍年龄趋于老化。记者注意到,参展艺术家年龄最小的是70后。要让上海绒绣重新吸引年轻人,首先绒绣就应该走进日常生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传承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上海绒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艺术总监包炎辉表示,他们除了承接大型绒绣壁画之外,也在积极拓展普通民用市场。记者在现场看到,三件套笔记本,胸针、钱包、背包、靠垫、鞋子、胸针、耳环、眼镜袋等带着上海绒绣元素的文创产品很受观众欢迎。上海绒绣的市场化探索正在不断推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