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90后戏剧导演丁一滕的“中国新程式”
2022-09-2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剪辑   

丁一滕导演携手鼓楼西剧场带来的首部大剧场作品《我不是潘金莲》,9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迎来首演。10月,他的另一部作品《我是月亮》将再次和上海观众见面。丁一滕多年探索的“新程式戏剧”逐渐风格化了他的戏剧观。

本期上海文化talk对话导演丁一滕,听他讲述新程式奥义、青春成长、戏剧梦想、人生路上三位重要导师以及中国戏剧复兴的敢与当。

  == 关于两部新戏的创作感受 ==  

中秋之夜,由鼓楼西戏剧出品制作、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丁一滕执导、张歆艺领衔主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重磅开演。首演当晚,刘震云现身东艺,对90后导演丁一滕的首部大剧场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刘震云说:“丁导对这部作品的解读非常后现代,对故事的结构、人物的结构,舞台美学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丁一滕,很早就被业内寄予厚望,被称为“当今中国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他多年来丰富的东西方艺术积累和独特的舞台美学与思考,在这部戏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说:“《我不是潘金莲》其实是一个女性在历史的维度中踽踽独行,不断证明自己到底是谁的故事。这是一个人类共性的话题,不只有李雪莲是这样,安提戈涅、美狄亚、穆桂英、窦娥……也都是这样。”

从自我表达扩展至更高层次的思想维度、美学框架,这部大剧场作品对丁一滕而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接受自己不断地变化:“我好像每年都在上台阶,可能也是我的这种信念一直坚持至今。我在通过戏剧的方式感化身边人,我在不停地探索戏剧的表达。其实,戏剧没有那么容易去理解。它是我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不停地照见自己,每一次都能看到新的东西,照出我的变化,给我带来惊喜。”

和《我不是潘金莲》不同,《我是月亮》是上海青年剧作家朱宜的文本,通过5段小故事、5个青年人物,串联了青春伤痕,把成长的隐痛剖给观众看。“我觉得特别有趣,让我有机会创作了一篇意识流的长诗。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玩’的导演。”

  == 关于中国新程式戏剧 ==  

中国新程式戏剧,是丁一滕创造的标签,也是他多年戏剧创作生涯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和目标。“戏剧新程式,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东西融合、古今融合的戏剧观。它在我所有的创作当中都有体现。因为我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戏曲程式当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和中国人的思想。比如说,我们戏曲当中的‘画圆’‘欲左先右’,就是中国人的性格,我们比较圆融,喜欢很含蓄的表达。这样的方式不是西方人的特性,也是西方人非常好奇我们的地方。”

丁一滕从初中开始爱上戏剧,高中时就在剧团里拿过最佳男演员奖,从小到大都在戏剧的热爱中释放着源源不竭的热情。受过西方当代戏剧教育的系统性学习,他认为自己更能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在他看来,这才是他进行戏剧民族化的重要功课,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丁一滕的风格化表达。

几年前,丁一滕因缘际会成为丹麦欧丁剧团的演员,师从戏剧大师尤金尼奥·巴尔巴先生,正是在巴尔巴的启发之下产生了中国新程式戏剧。巴尔巴导演希望丁一滕能够在当代戏剧中多多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持续向外输出的养分。巴尔巴导演说:“当代戏剧如果没有任何的依靠或者说借鉴的话,会出现很多混乱无序的可能。你吸收的养分一定来自于中国传统戏曲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成为你的特点。”

  == 关于人生路上的三位重要导师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丁一滕人生路上第一位真正的“伯乐”便是中国先锋戏剧的代表性人物孟京辉导演。也正是他的作品《女仆》亮相于乌镇戏剧节,最后被尤金尼奥·巴尔巴先生寻到了“宝藏”,才有了之后丁一滕去丹麦欧丁剧团的发展。

丁一滕说:“孟京辉导演让我更尖锐,巴尔巴导演让我更融合,黄磊老师让我更全面。”巴尔巴导演曾经对他说过:“戏剧就像漂流的岛屿,你们都是在海上漂流的不同的岛屿。当这些岛屿汇集到一起时,全世界的戏剧联合在一起时,它就是一片大陆。它就可以孕育生命,孕育文化。”这句话对丁一滕的影响很大。

黄磊老师通过戏剧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有远见的方式让戏剧破圈,为更多人所知所爱。丁一滕说:“我觉得戏剧也需要‘明星’,需要网络的支持。把中国戏剧人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我们的野心、我们的美学,通过网络让更多大众,更多中国青年看到,也让世界青年看到中国戏剧人的能量。”他更希望中国的年轻人不要总是沉浸在一些网剧和一些短视频中。戏剧人有自己的特色,也应该塑造出属于戏剧的“大明星”。

而这些年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好像认同我戏剧观的青年人和大众越来越多了。这是我依然坚持不变的东西,也是我从初中一直到现在喜欢戏剧的原因。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没有什么是可以撼动它的,因为我也没什么可失去的。中国戏剧探索这条路其实很艰难,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什么回报,但是我们得有点使命感。”

  == 关于中国戏剧复兴的敢与当 ==  

这些年,舞台内外的历练,或者说兼具东西方融合的戏剧学习,也让丁一滕多了同龄人身上少见的从容。当被问及,“三十而立,拿什么立时?”他语气不急不缓:“我没有拿30岁当一个坎儿,好像30岁确实自然而然地就来了。我的第一部大剧场作品这时候新生,我也在这个年龄附近参加了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

在《向往的生活》里丁一滕也提到过,希望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作为90后导演,应该有这样的使命和寄望。“90后这一代导演,大家都挺多样的,不像前几十年,可能用几个概念,比如先锋、实验,就可以概括一些戏剧人的特征。现在的我们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每一个独立导演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跟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我也希望大家都能重视中国传统程式当中的奥秘。戏剧这条路不好走,我们应该继续带着‘火把’迎难而上。我真的觉得这是使命,戏剧的使命在我的肩上。”

在丁一滕眼中,属于中国戏剧人的好时代正在来临,也正因于此,复兴中国戏剧的使命也更近了。它不是一个导演或者一代导演的事情,当所有人联合起来,才能用戏剧去影响更多人,这趟飞驰的高铁已经出发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图、视频、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