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海派民乐唤起市民心中澎湃情感
2022-10-0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继10月5日的《丝竹交辉》音乐会后,上海民族乐团的《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又接档于6日至8日在上海大剧院国庆档连续奏响。“我们希望用多元包容的民族音乐,奏响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和期许。道不远人,愿海派民乐唤起你我心中深埋的澎湃情感,让我们在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里寻觅慰藉与归属。”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 在国乐中感受文明交融和时代回响 ※ 

《国乐咏中华》由特邀指挥大师汤沐海与驻团指挥姚申申分别执棒,音乐会从五千年中华文明汲取艺术灵感,以富有历史纵深感的全新角度,发挥海派民乐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以民族音乐咏叹中国精彩。

音乐会分为五个音乐章节,首章《大春秋》表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灿烂;贰章《醉山水》诉说中华艺术中大乐和同、山水与共的美学精神;叁章《纳百川》,十余种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伽倻琴、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等轮番上阵,彰显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视野;肆章《天行健》,竹笛、二胡、琵琶三组二重协奏曲,展现中华民族刚毅坚卓、生生不息的生命内力;伍章《咏中华》表达对中华文明的敬意,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挚爱。

相较于去年首演的版本,今年《国乐咏中华》的多个篇章都有了全新升级,作曲家王云飞说:“在适当保留原版本的基础上,新一轮的《国乐咏中华》我们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优化。第二章《醉山水》,去除了乐队的陪衬,改为七位演奏家的室内乐版本,更突显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雅”及音乐精致的气质,同时也与其他乐队演出篇章构成了形式上的强烈对比。更大幅调整的是末章,该章是全新创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咏中华》,立意在点题,以中华文化瑰宝——民族器乐致敬千年民族文化。作品充分调动了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表现力及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用当代表达展现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魅力。”

《国乐咏中华》艺术总监、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循国乐雅音,在《国乐咏中华》中我们沿中华文明长河溯流而上,穿越五千年历史时空,体悟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感受文明交融与时代回响。”

 ※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乐音汇聚 ※ 

民族音乐,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种乐器的汇集。在叁章《纳百川》中,上海民族乐团特邀云南民族乐团副团长、彝族四弦琴演奏家杨瑜、延吉市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伽倻琴演奏家张玮玲、哈萨克族冬不拉演奏家塔兰提·木拉提等与乐团演奏家们共同呈现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此外,乐团多位演奏家更是首次登台演绎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乐器,不仅是演奏技艺上的挑战与突破,更是与少数民族演奏家们交流合作的宝贵机会,深入了解异彩纷呈的民族音乐文化。

“记得多年前初见萨塔尔这件乐器,就被它那明亮又浑厚,金属又沙哑的音色所吸引。”乐团胡琴演奏家张佳伟本次担任维吾尔族萨塔尔的独奏,他详细讲述了这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区别后表示,“维吾尔族民族音乐吸收融合了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短短2分钟的旋律中,在舞台上由慢到快,将观众们穿越到神秘浪漫、四海一家的东方古国。”

弦子是康、藏地区的一种传统拉弦乐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对于习惯演奏二胡的乐团演奏家凌檬来说,此次担任藏族弦子的独奏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弦子看似小巧,实则琴筒要比二胡大,声音也比二胡低沉沙哑,但恰恰是这样的音色,才能一出声就将人代入藏区欢乐歌舞的氛围之中。也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机会与藏族艺术家们继续学习交流。”

此外,乐团胡琴演奏家王晓犇携手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阿古达木,以双马头琴展现草原万马奔腾的场景。“马头琴在夹琴、按弦、演奏姿势上都颇具挑战,但回归情感,马头琴和其他胡琴乐器的音乐表达是相通的,无形中更强化了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器乐的跨界学习与融合。”

对乐团笙声部首席赵臻来说,演奏苗族芦笙是一段奇妙又极具考验的经历。“芦笙和汉笙是同类乐器,但吹汉笙的不一定吹得好芦笙,第一天练完芦笙我感觉小指快断了。舞蹈和芦笙密不可分,又吹又跳,真没想象中容易,不是手不听使唤,就是腿不听使唤,嘴也经常在舞蹈时被笙嘴磕破。”

今年是上海民族乐团建团70周年,除《国乐咏中华》外,乐团还推出了一系列风格多元、主题各异的民族音乐会,包括已成城中盛事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演,以及在“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中带来的民族交响史诗《英雄》与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等知名音乐会,带领观众从多方面感受当代国乐的历史底蕴与时尚气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