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力作《直播开国大典》来沪,演绎开国大典背后风雨
2022-10-1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并演出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将于10月14日—16日在上海文化广场的主舞台连演三场。这是继8月底的话剧《四世同堂》在上海引起轰动后,又一部来到申城的国家话剧院大戏。由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呈现,实力演绎开国大典背后,那些风云变幻、不为人知的秘辛与传奇。

10月13日下午,在“爱我中华”《直播开国大典》上海站媒体通气会的现场,剧中主演张桐、刘威、苏青与主创形体设计张颖、即时摄影导演田园,率先与媒体见面,在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之余,也畅谈各自对于人物与作品的理解和心路历程。

  == 谍战情节环环相扣 ==  

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以1949年开国大典幕后的电台广播故事为题材,在此之前,国内戏剧舞台还未有正面描写开国大典的戏剧作品,这部作品将开国大典的幕后直播故事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搬上舞台,填补了这一空白。

除了主旋律这一宏大叙事主题之外,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更是将“谍战”“保密”“电台”等元素发挥到淋漓尽致,凭借着演员精湛的舞台表演,高度还原历史场景,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新中国广播事业的重大时刻。

该剧讲述1949年8月中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以卢海宇、高大梅,赵英杰和梁晓瑜为代表,隶属于两个阵营,对任务不甚明朗,却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携手奋战,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两大隶属于不同阵营的电台,为了同一个崇高的目标携手奋战,攻克各种技术瓶颈和设备问题,最终在天安门城楼迎来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

有媒体评论表示:剧目把8月31日至10月1日的时间段截取成七天,将一件件小事穿插进半个月内实现直播和防止特务破坏的大事件中,展现出“互信”“合力”和“忠诚”的伟大主题。

剧中播音员高大梅的扮演者,苏青说道: “这个人物是那一代人的缩影,要把那代人的精神状态抓住,然后再在细节中打磨角色。”演员张桐第一次出演话剧,也在国话前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表演的投入,对后辈的提携呵护。他认为,这些角色人物虽然没有原型人物,但却是那一代人群像的高度浓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细节存在,它是非常真实的。

  == 书写与众不同的开国往事 ==  

在开始策划整部话剧时,田沁鑫导演表示,“当时,打动我的就是‘直播开国大典’这六个字。很难想象,1949年建国初期的北平,面对技术瓶颈、设备简陋,还有潜伏特务实施破坏的大环境下,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广播人员队伍,不舍昼夜,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成立之声’。”而这也是田沁鑫导演和刘金妮、姜文良两位编剧深受感动的原因,决心把新中国伟大历史时刻的故事,呈献给更多观众。秉持着初心,国家话剧院的创作团队勤恳于创作,让大家都能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往事。

为了让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此次演出的舞美设计也颇具创新特色——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的技术,实现了表演随时会变为被拍摄对象的艺术手法,让一切行动穿梭在装置、道具、影像与时空之中,是一次大胆有趣的尝试。舞台布置快速的多重变化、迭代利用,随历史变迁,从而淬炼出瞬间的永恒性。

田沁鑫导演也在剧中将自己对于视觉的新颖追求展现地淋漓尽致,通过灯光的分割来表现空间和视角的转换。本剧的舞美设计李杨表示,简洁有力的视觉装置映衬出宏大的历史背景,单纯质朴的、实验性的视觉语言组成纵向舞台环境,使得舞台边界消隐。这是一个与表演、影像有更多结合的,寻找现实与记忆的演出空间。极简的装置,借几何的观点,把影像与舞台上的动作支点衔接起来,通过这一影视化的视觉表达,也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多了一层体验。

演员刘威认为,即时摄影的加入也给演员带来更多可能性,在表演上深加工,技术的存在让表演离观众更近了,给了演员全情投入,完整体会整个创作过程的机会。

据悉,“爱我中华”《直播开国大典》上海站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的“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演艺大世界·全国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参演剧目,以舞台为媒介,向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向正在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做着不懈努力的中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