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作装点这座深爱的城市,郭文媛关于上海“一千零一夜”的想象
2022-10-30 生活

自由插画师郭文媛   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1994年底出生的自由插画师郭文媛从18岁那年来到上海读大学后,便和这座城市有了无尽的牵缠。“上海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电话那头的郭文媛用一种让人无比信服的口吻说道,而彼时她从刚到苏门答腊岛的水土不服里缓过神不久。让人诧异的是,她仿佛一直远离上海,却总能透过她的画看遍上海市井。从世界另一头,她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山阴路、祥德路、甜爱路、富春小笼、老虎窗、梧桐树……还有,仿佛有一支驼队正穿行上海。 

  想把好玩的经历都带回上海  

“圆明园路上怎么会有骆驼?”这是抛给郭文媛的第一个提问。南昌路296号的上海设计之都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里正举办着她的个人画展,其中展出了“蝉鸣震耳欲聋”系列部分作品,一共48幅的上海街头生活插画,始于2021年的6月21日夏至,到8月7日立秋,在这48个上海夏日里,郭文媛几乎每天深夜都踩着滑板在梧桐树下飞奔,夜阑人静处只听到无数只蝉一起放声怒吼,于是便有了“蝉鸣震耳欲聋”这一系列名字。

《骆驼穿过圆明园路》便是第48夜的作品,但被郭文媛以倒数形式放在第一幅。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幅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以至一首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族民歌萦绕于脑海,脍炙人口的便是那句“哪里来的骆驼客”。画面中三只单峰驼途经圆明园公寓,带队的那一头驮着郭文媛,而她正悠闲地一边牵着缰绳,一边吃着她最喜欢的便利店甜筒。在真实存在的圆明园公寓门口迎来骆驼客,这虚实相生的场景让人惊叹于创作者的脑洞。

其实郭文媛在自己的公众号里一一记叙了这48幅作品的创作背景,起因是她看到一位穿豹纹紧身大衣的瘦高个南欧女人骑着共享单车,自行车在她的操控下仿佛变成了一匹战马,这让她想起了西亚单驼峰。郭文媛在她其他画作里也多次呈现了上海的真实场景或与经历、幻想的奇妙融合,她把游历世界的经历带回最让她魂牵梦绕的上海,就像一个淳朴的孩子挖空心思把各地土特产往家带,往深了说开去,这大概是某种形式的海纳百川。

骆驼是她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后前往以色列遇见的,在这一年志愿者经历里,每一次在营地看到骆驼的场景都深深吸引着她,“日出时,你能看到整个沙漠里每一粒沙子、天上的云、骆驼身上的每一根毛似乎都在燃烧,还可以抱着骆驼脖子,友好的它们会把脖子压得很低,然后开心地搅动两排大牙”。听着郭文媛绘声绘色的口述,发现她尤其擅长描摹场景。在她的画作里,总是让自己的形象置身其中,参与着每一处她所亲历的细节,只不过被架空了时空,为上海交织出了色彩与线条的狂想曲。

“我想拥有一支自己的驼队,把它们带到上海。”坚韧不拔的骆驼早已幻化成郭文媛内心精神的一部分,就像她常以梧桐树来象征上海,这些被自己形容为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画作里得以成真。与郭文媛聊天是一件十分畅快的事情,思绪会被带入,仿佛自己也在上海骑上骆驼,然后一路以全新视角观察上海。这也像今年二月时郭文媛第一次闯入南昌路的城市艺术微空间一样,在初次相识的空间负责人马颖的介绍下,她花了三四个小时把南昌路走了一圈,站在泰戈尔曾经住过的徐志摩旧居楼下心潮澎湃。

居住了六七年的城市,郭文媛发现原来还有很多街区历史需要挖掘。她在上海没有长久住所,习惯在出一趟远门后回来搬个家,当时她刚搬来南昌路美乐坊。后来,她在泰戈尔雕像边坐下,“当时我就想,我也要把我的一部分留在南昌路上”。现在她的愿望成真了,不仅在南昌路举办了插画个展,更在不远处的瑞金南路,街区呈现着她创作的插画,在海华小学的围墙上,在公共绿地的座椅上……她心满意足地装点了这座深爱的城市。

作品《中年妇女与变形金刚》

  想记录上海街头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在南昌路走了一遭,郭文媛形容自己像是遇到了《一千零一夜》里骑着毛驴或是乘坐飞毯的高人。听着她经常从口中蹦出的比喻和象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她自己关于上海的每一幅画作何尝不是关于上海的“一千零一夜”,她持续画着平凡而温暖的一天又一天。郭文媛说,她幻想拥有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这样便可以若无其事地近距离观察任何人,“你看那些在街头搬个小板凳坐着的人、正在流着汗吃街边摊的人、在苍蝇馆子里吵架的人……我想无限接近他们,因为我想记录上海街头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郭文媛出生于兰州,但对于小时候住过的无论是兰州还是新疆,她都抱着遗憾和愧疚,因为记忆里只是和父母居住的地方。“如果土生土长在一个地方,那么视角中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你成年后步入社会后选择了一个新的地方,并且留在那里努力地探索和融入它,说明你花了力气,那确实是你真的非常喜欢的地方了” 。郭文媛对此深以为然,在大学本科的四年里,课余时间她总是游荡在虹口和杨浦交界一带,“山阴路、祥德路、甜爱路,再往提篮桥方向走一点便是四川北路的老里弄,就是它们最早提醒我应该用笔去把这些记录下来”。

作品《愚园路》

从愚园路361弄一直穿行到南京西路1892弄,就像一根鱼骨头,所以愚谷村其实又叫鱼骨村。闲逛至此,郭文媛抬头看到民居阳台上晾着的两件巨大耀眼的珊瑚绒睡衣,在热腾腾油腻腻的空气中随风飘荡,由此想到主人应该是一对可爱的老夫妻,这些细节被她放大后放进画里。念念不忘同济大学食堂的包子,便灵机一动试图给母校设计一款包子形象的校徽。崇明西瓜变成奉贤路上升起的太阳……郭文媛的一幅幅插画时而古灵精怪,时而直戳心窝,她的细致入微与开朗乐观极具感染力。

理工科专业的郭文媛对于画画并非科班出身,小时候也不过被“扭送”进少年宫熏陶了两三个月,无师自通的天赋反而让她更自由地记录,“我当时还没意识到自己的记录方式是画画,其实你可以写东西、拍照、拍电影等等,用任何方式。”郭文媛说,城市要发展,一些事物顺应时代浪潮而消失是必然的,因此总想着记录下来。而她记录的方式,就是花大量时间走上街头融入人群,每次搬家她都刻意选择住在逼仄狭小的石库门里弄,“这让我不得不逼着自己走出家门,走上大街小巷穿过拥挤的人群,某种意义上,是这些巴掌大的出租屋成就了我,让我和这座城市发生了紧密的连接,我与上海真正地融为一体”。郭文媛此次远行,起初是受邀参加泰国的一个艺术项目,只不过从坐上飞机那一刻起,看到的舷窗外云朵后才迸发了灵感,至今源源不断,这让她不得已拖延了回家计划。“只要任何闯进我眼睛的东西我都会画”。只是不知道这一次,她为之后的上海街头插画带回来哪些有趣事物。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