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袁雪芬引领的改革,依然深深影响今日戏曲
2022-10-3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一代越剧宗师袁雪芬生于1922年,今年恰是她诞辰100周年。而在1942年,她率先对越剧进行了改革,让戏曲担负起对社会有有益的作用,这场越剧改革直到80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深远。为此,上海启动了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人们共同追忆大师的艺术品德和改革精神,并以此砥砺前行,继续为戏曲的繁荣与发展努力。

 “改革”是袁雪芬艺术人生的关键词 

昨晚在上戏剧院率先举行的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颇为别出心裁。以《出国途中——第一封信》《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周总理的回信》等九封信为脉络,串联起《白蛇传·断桥》《西厢记·琴心》《双烈记·夸父》等经典名段,回眸了袁雪芬的艺术人生。

这些信有很多谈的都是改革,可以说“改革”是袁雪芬艺术人生的一个关键词。生于浙江嵊县的袁雪芬11岁进入“四季春”学戏,14岁来到上海,同年录制了女子越剧史上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20岁那天,她在大来剧场首倡越剧改革,吸收分幕、装置、灯光、化装、服装等新方式,演出《古庙冤魂》《断肠人》《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剧。

除了破除旧弊,引入新法之外,袁雪芬的越剧改革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主张戏曲应该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上海期间,她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1946年5月,她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该剧于1948年拍摄成电影。同年9月,她在明星大戏院演出《凄凉辽宫月》,周恩来曾到剧场观看,并指示地下党多关心越剧。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支持下,袁雪芬引领越剧界艺人不断追求进步。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对记者说,纪念袁雪芬诞辰百年,除了要研讨她的艺术之外,更要继承她的精神。袁雪芬的精神就是一种艺术改革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她的一生。在青年时期,袁雪芬倡导了越剧改革,而在晚年她又发起创办了白玉兰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奖,定下“吃饭勿到,送礼勿要”的铁律。很快,白玉兰奖就以其纯洁、公平、公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这一点与袁雪芬的改革精神密切相关。可以说,袁雪芬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袁雪芬的改革精神也让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很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为了这次主题晚会“书信”的这创意,他们查阅了袁雪芬大量的家书和公务信函,这个过程也是一次重温和学习的过程,他深切感受到,袁雪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让年轻的越剧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话剧是越剧的养父,昆曲是越剧的养母” 

由中国文联、上海市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主办的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主题活动昨在文艺会堂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当年袁雪芬进行改革,其动力就在于当时话剧和电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袁雪芬觉得有必要吸收话剧电影之长,编演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情怀的剧目,建立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剧种美学风格。

“没有80年前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越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崔伟说。继往开来,今天的戏曲改革仍在继续。但崔伟同时指出,戏曲毕竟是民族文化的一位长者,不切实际的剧烈运动是会造成巨大伤害的。越剧应从巨变调整为客观审慎地变,以强化审美优势为追求,促进已经成熟的剧种继续生存。

袁雪芬曾说,话剧是越剧的养父,昆曲是越剧的养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袁雪芬是一名有着强烈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她借鉴了话剧、昆曲甚至电影的表演方法,推动传统戏曲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并增强了舞台人物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她对越剧形成剧种的本质特征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新中不忘传统,越剧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没有改变,关键还在于她遵从和发展了符合越剧特征的审美和声腔曲调。

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越剧院也在活动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学术建设、人才培养、创演实践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