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坐下的城市|润物细无声体现城市关怀,小小座椅让上海街头更得人心
2022-11-13 生活

街头不再“一座难求”。本文均为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街边一张小小的座椅,却是市民生活中看得见的需求和向往。到去年年末,全市已完成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9508处,其中新建5295处,改造提升2840处,认建认养523处,社会共享850处。今年年底前,还将再优化提升5000处以上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小小座椅体现出的大大关怀,展示出了别样的“城市表情”。 

  街头的座椅悄悄变了  

走累了,逛久了,就在街边的公共休憩座椅上歇歇脚,好不惬意;手机没电了,公共休憩座椅自带的充电插口,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自去年以来,静安寺街道创新探索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试点工作,在街道辖区内“创造”出117处公共休憩座椅点位,能同时供近700位市民歇脚。

愚园路上镶嵌在拱门里的台阶式座椅、连接花坛的桥式座椅,虽然简单,却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购物中心周边的网红咖啡店,在外摆位贴上“共享座椅”的醒目标识,市民游客不用在店内消费,一样可以坐着休息。别具老上海情调的小马路上,融合历史风貌特色的公共休憩座椅成为最亮眼的点缀。沿街的创意小店让一个个富有艺术感和设计感的休憩座椅,成为店铺经营理念的“代言人”。

不仅在市区,郊区街头同样有改变。奉贤区南桥镇曾经脏乱差的南中路、南桥路路段,如今是奉贤区第一条以贤文化为主题的“可阅读、可互动”的漫步街区。平坦的路面、鲜艳的色彩、舒适的座椅,深受周边老年居民的喜爱。在奉贤区奉浦街道,短短1.3公里的韩村路,却连接了5所学校,因此也吸引了将近150家沿街商铺,被市民称为“奉浦美食街”。如今,冰冷的座椅改成了木质,还有好看的壁画,第一个点位就是大热影片《长津湖》元素的背景漫画。

从旁边的便利店买好食物后,市民王先生坐在室外新鲜的空气里享用早餐。外卖员小孔也对户外舒适的座椅赞不绝口:“椅子和墙画都很好看,我们有时候工作得累了,可以坐下来等单,感觉挺好的。”

“接下去,我们整条韩村路,要往‘快乐上学路’的方向去打造。”奉浦街道营商办主任田俊表示,“我们也想通过这些座椅,向社会和居民传达一些爱国的正能量。”

  “小切口”做出“大文章”  

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不仅是市民休息的设施,也是阅读城市、观看风景、情感沟通的重要场所,更是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载体。在长宁区,近年来不断优化提升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布局和管理,将人民有序参与的理念扩展到了座椅优化提升的“全生命周期”,真正让小座椅体现了大关怀。

座椅是个“小切口”,却能做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文章”。“美丽街区”、口袋公园、苏河沿线等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老百姓“不愿意坐”“坐得不舒适”等问题普遍存在;区内公共座椅在数量上有缺口,在品质上待提升,在功能上需更丰富……长宁区绿化市容局通过大调研、大走访,听到了更多居民心声。

基于居民的需求,长宁制定了《长宁区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分步骤满足居民诉求。苏河滨水公共空间和新华路街道整街区的公共座椅设置,就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参与共治探索。

在规划阶段,长宁区绿化市容局通过座谈会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并邀请多方代表参与公共座椅的规划设计讨论,在公共座椅的布局、选址、数量、式样等方面充分征询民意。例如,在番禺路233号门口,设计师借用了身后小亭子的窗台,用木板包裹住原本冰冷的水泥,做成了一张可容纳三人的木板凳,一侧再种上一小撮麦冬,简简单单又实用温馨,这样的设计正是吸纳了新华路街道社区居民提出的“要统筹兼顾小区居民的社交需求和实用便利性”的建议。

为了给市民参与城市综合治理提供更便利、更直接、更有温度的窗口与平台,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在数字市容平台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一网统管+城市家具”应用场景。座椅上张贴的二维码成为居民与主管部门的联结,发现损坏了,扫一扫就可提出意见建议。

  从座椅到地面都能坐得下  

黄浦区“一大”会址和“一大”纪念馆区域座椅和红色文化天然结合,杨浦滨江改造休憩座椅展示“生活秀带”,松江区通波塘西岸座椅体现老水厂历史文化,闵行区七宝镇中谊路绿道休憩座椅富有趣味性,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内的特色座椅点缀了红色旅游线路……舒适美观的公共座椅已成为上海街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下一步,还将在“小座椅、大关怀”上继续下功夫,努力打造富有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增强便利性、提升吸引力、洋溢文化味的公共空间,全面助力提升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市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将继续扩大,今年9、10月,上海就开展了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市民创意征集大赛活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座椅设计创意,创意评选成果将在11月底向社会公布。

记者了解到,除了座椅,上海的城市地面也越来越干净整洁,很多地方甚至都可“席地而坐”。

2017年,黄浦区率先在外滩、南京东路和人民广场区域开展精细化保洁,提出席地可坐的作业质量标准,将室内保洁方式引入室外,全面打造精细化保洁示范区。豫园地区正是“席地而坐”区域之一。这里是上海地标性旅游景点,游客居高不下,商业形态较复杂,因此污染源也更多。为了应对不同路面和客流情况,豫园保洁班组不仅新添了多辆作业车,白天和夜晚还用上了两套清扫车辆。

晚上,包括大型洒水车、中型机械清扫车和轻型高温高压深度冲洗车的车队上街进行大清扫;白天,“三车联动”的机扫车率先作业,多功能微型扫路机可以清扫、吸尘、冲水压尘,道路冲洗车负责扫完之后道路的冲洗,精细化洗扫车则会对沟缝、路面进行深度保洁。游客增多后,环卫工人还会手推一辆黄色的电动清扫车进行人工清洁。这样的精工作业后,就地坐下一点问题也没有。

根据计划,到2025年,上海将有320个区域实现"席地可坐",面积达3115万平方米,约占全市环卫保洁面积的15%。从地面到座椅,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将会越来越“得人心”。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