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王家沙:非遗是舌尖上鲜活的味道
2022-11-27 生活

虞仁瑛(左二)传授学员本帮点心制作技艺。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网红时代,很多美食今天大排长队,过一阵门可罗雀,种种中西美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月。

其实,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网红的销声匿迹,只是因为没有能够浸入人们记忆的味道。很多老字号许多年如一日,让美味深入灵魂,让老人来追忆曾经的岁月,年轻人来探访妈妈的味道,小孩子来品尝他们此后难忘的家乡记忆。

翻检这些记忆,一个名字是不能忽略的:“王家沙”。

“四大名旦”“八大金刚”新演义

一家点心店做到王家沙这样也算是极致了,在上海,很多人不但知道王家沙,大部分人还会告诉你,他曾经吃过王家沙的东西,比如,青团等等。

虞仁瑛,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非遗第三代传承人,作为点心总监,王家沙的立身之本都在她心里装着。比如“四大名旦”:虾仁馄饨、豆沙酥饼、两面黄、鸡肉生煎。馄饨里有整颗虾仁,很符合上海人精致高端的品味;豆沙酥饼用明酥,酥皮一绺绺整齐排列,用眼看就知道它的酥香;两面黄,油锅里煎过的面条脆香,吸饱了汁水;用鸡肉做生煎,馅芯细腻清香……更有“八大金刚”:汤团、八宝饭、青团、小笼、馄饨、面、糕团、月饼,撑起了王家沙的大半边江山,成为上海点心的代名词。

豆沙酥饼

王家沙的成功在于坚守。作为节令产品中的重头戏,青团是竞争最激烈的,而王家沙则是王者,每天10万只青团的销售,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难望其项背。热销的秘密,一大半在他们坚持传统手作,从外地淘来已经很稀少的艾青,保持青团最原始的艾草清香。

王家沙的成功也在于创新。这几年突然网红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其实是王家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创造,而让年轻一族热捧的马兰头青团也出自王家沙大厨之手。这些年,王家沙青团销量最好的,除了最传统的艾草青团,就数马兰头青团了。

虞仁瑛告诉记者,这样的创新在王家沙是常态。作为总监,虞仁瑛对徒弟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年纪轻,要多关心外面的信息,多上网关注年轻人的动向,要做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上海点心。

蟹粉汤团

对于虞仁瑛和她的团队来说,创新不是拍脑袋,而是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的结晶。上海的鲜肉月饼一直有烤箱派和锅煎派的分别。虞仁瑛带着团队做了无数次试验,最后发现,用烤箱烤出来的鲜肉月饼造型好,酥皮水分少,相对较干;而用铁锅煎出来的口感好,不过,如果不是当场吃,放冷了之后酥皮会黏到一起,有糊口的感觉。考虑到大多数人买了鲜肉月饼都会带回家,甚至放到第二天吃,他们选择了烤箱制作方法。

关于鲜肉月饼的研究只是他们无数研究项目中的一个,窥一斑而见全豹,王家沙在上海人心目中经久不衰的确实至名归。

老字号上演“双城记”

王家沙有一段很多本地点心企业没有的经历:2002年,王家沙开出了香港分店,真刀真枪地上演了上海点心双城记,虞仁瑛就是上海总店派驻香港的总监,负责全部点心开发和制作。

香港是美食天堂,每天早茶午茶的点心品种让人眼花缭乱。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王家沙的上海点心居然一炮打响,每天都排起很长的队。虞仁瑛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得益于香港当时少有上海点心,大多数粤派点心以蒸煮为主,上海的生煎、锅贴、春卷香气扑鼻,让香港人很是兴奋。另一方面,上海文化对当时的香港也有很大的影响,在香港,经常能听到上海话的对话。

萝卜丝酥饼

虞仁瑛还说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香港的食客不会吃小笼。刚出锅的小笼,里面一包汤水非常烫,香港食客一口放到嘴巴里面,那肯定是要被烫坏的。但他们一边猛喝凉水,一边还要坚持吃。后来他们专门在每张桌子上都贴上吃小笼的步骤,提醒客人里面有汤水。

当时沪港两地的往来还不那么便捷,很多上海点心需要的食材当地没有,王家沙就从总店空运,从菜包的馅料到现拆的蟹粉,都从上海空运过去,保证香港王家沙产品的质量。

王家沙开张伊始,上海总店派了4位技术骨干到香港工作。随着香港王家沙规模的扩大,上海师傅明显供不应求,虞仁瑛就同管理方商量,在香港本地招收员工,她负责培训。在她的悉心培育下,香港王家沙不但有了足以保证本店产品质量的技术人才,这些人后来开枝散叶,遍布于香港点心业界。虞仁瑛外出吃饭、试菜,经常会遇见她曾经的学生。

在产品输出的同时,虞仁瑛和她的伙伴们也没忘记将香港好的东西学回来。她告诉记者,在香港,五星级服务处处可见,所有的客人走进店堂,都真的会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他们的工作态度也非常严谨,而这些,都是做点心起家的王家沙所需要的。

第三代和第四代传承人

用发展定义“小时候的味道”

时下说美食,“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很时髦,但是,在虞仁瑛和她的伙伴们看来,味觉记忆其实是具有欺骗性的。外婆做的点心大概率会放很多糖,而妈妈做的菜也可能用油过多,这些食物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经不够健康了。因此,真正好的味道,是通过还原味觉记忆中好的、健康的部分,摈弃过去因生活条件限制而出现的瑕疵。

王家沙总店点心部副部长周永清是虞仁瑛的徒弟,也是王家沙上海点心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80后的他已经先后轮岗过5家门店,从洗碗到制作全都干过一遍,技术非常全面。他告诉记者,做点心也要与时俱进,最起码,以前那种重油重糖的做法肯定不会被时下的年轻人接受。只有跟上年轻人的脚步,贴合年轻人的口味,老字号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咸八宝饭

冬天,是王家沙八宝饭的销售旺季,饭糯,馅香,面上干果装饰,喜庆吉祥。但周永清却在顾客的闲聊中发现了问题:有没有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八宝饭呢?周永清从八宝的馅料中动脑筋,用肉松、腊鸭腿、腊肉、腊肠、咸蛋黄、干贝、香菇、南瓜子这八种优质食材做馅,开发出了一款咸味八宝饭,鲜、咸、香俱足,只卖30元,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王家沙有一款八宝粽很受欢迎,周永清想着在咸味八宝饭成功的基础上,再做一款咸的八宝粽。根据粽子的特性,他调整了馅料的内容,加进了金钩开洋,反复试验,最后选择的是大开洋,吃到嘴里全是满足感。16元一只咸味八宝粽,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成为王家沙的拳头产品。

对于虞仁瑛、周永清等王家沙的上海点心非遗传承人来说,王家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还是一种信仰,将传统继承保留下来是他们的使命,将王家沙推向未来也是他们的使命。如果说,“王家沙”三个字定义了上海点心,那么,他们正在做的,是更加精准地定义“王家沙”。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