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世界”走向“翻译中国”,上外推出二十大报告多语种查询平台
2022-12-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为了更好地让海内外了解、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学领先的学科优势,以及多语种学术资源,推出了包含11个语种的“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从“翻译世界”走向“翻译中国”,上外培养翻译人才所形成的“上海模式”,正更好地助力中国话语国际传播。

  // 平台可查询11种语种二十大报告 //  

据介绍,该平台收录了汉语、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越南语、老挝语等11种语言版本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数据,并进行句子切分。用户可以登陆电脑、手机、pad等终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均可便捷搜索到其他10种语言相关段落的对照表述,助力更多研究者利用该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深入挖掘和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

此外,平台添加了热搜关键词功能,可以通过点击热搜词快速的定位到该词所在的语句,并查看其它语种的翻译。同时提供11个语言版本报告全文的下载链接,其中全文来源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记者从上外获悉,将中国话语准确翻译传播到国际,得益于上外对于翻译人才的致力培养。作为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我国翻译学科的建设历程中曾创下多项第一。早在2004年,上外就设立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学学位点,次年招收了第一批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生。2008年,上外在国内第一批招收翻译专业硕士。2020年,上外还成立全国高校首家翻译研究院,着力推动新时代翻译研究的内涵深化与范式创新。

据了解,上外高级翻译学院是全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组织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目前培养共8种语对9个专业方向的高级翻译人才,获得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已经形成以“供需对接、学用结合、中外融通、优势互补”为特色的多语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与联合国和欧盟等14家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教学实习的长期合作,建立起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直通车”,被国际组织业界誉为“上海模式”。

  // 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 //  

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翻译不再依附于外国语言文学,已被独立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面对当前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变,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翻译学科体系、培养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属当务之急。

近年来,专业学位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中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更是有力助推中国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近日于上外召开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上,记者了解到,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培养标准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上外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认为,翻译专博教育应聚焦服务国家对翻译和战略传播的需求,制度性打造融合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协同机制,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这是高校和翻译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共同承担的新责任。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标志着翻译人才培养迎来崭新时代。”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表示,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等六大能力素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工作是否存在可替代性正饱受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翻译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展示了语音一体化建模、实时同传、个性化语音等人工智能翻译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据介绍,上外与科大讯飞早在2017年就开始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入研究人机协作口笔译智能辅助技术、智能语音教学和多语种数据技术等前沿课题,探索未来人机耦合翻译新模式,构建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