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破晓东方》总编剧龙平平:这就是“破晓”!
2023-01-0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019年,党史研究专家龙平平看到了刘统教授的纪实文学《战上海》,极感兴趣。在他看来,20世纪的中国有三大里程碑,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一是改革开放。“我当时正在写《觉醒年代》,此前写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建党和改革开放都有了,《战上海》恰恰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次大考’,可以填补一个空白——我作为一名党史研究者,如果能把这三座里程碑都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来呈现给大家,我觉得会是责任,也是一种荣幸。”

在上海有关方面的盛情邀请下,龙平平参与到了《战上海》的影视化中来,并以总编剧的身份对剧本进行了精细的打磨,最终有了正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破晓东方》。近日,龙平平也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这部作品的创作前后。

  “我也曾有畏难情绪”  

龙平平对于《战上海》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填补自己创作方面的空白。“我觉得‘战上海’可能应该是新中国的第一大考。你能不能够过这道关?这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考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有没有凝聚力、能不能够领导一个国家在一片废墟上重新获得活力(的考题)。这样一个非常生动的的历史素材,如果能够把它变成影视作品,对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去认识 20 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会有一些借鉴作用。”

但纪实文学毕竟不等同于影视剧本。从《战上海》到最终的《破晓东方》,这部剧的创作周期长达近4年,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剧本打磨上,已经名气很大的龙平平坦率地说:“我有很大兴趣,但也有畏难情绪。”所以,在他完成项目策划、秦溱的编剧团队打磨出一个剧本后,他才正式以编剧的身份介入。

“一开始我有两个东西没有太想清楚。”他说,自己创作《觉醒年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包括以前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都是写真实的历史人物,使用真实的历史资料来创作,“比如《觉醒年代》聚焦陈独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聚焦邓小平,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战上海》稍微有一点特殊的情况,我们把焦点聚集到陈毅市长身上,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当时的真实历史问题。”此外,这个题材如何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难度也要比以前更大一些。“很难找到一个典型性的原型人物在其中做粘合剂。”

在创作的大部分时间里,龙平平都在思考这两大难点。而最终的呈现,《破晓东方》用了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三层结构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设计了经济学家纪南音和陈毅市长的工作人员陆修远两个虚拟人物,来担任“功能性人物”,“《战上海》要破什么题?就是当时的经济难题,所以需要一个懂经济的人来串联。”

“把虚拟人物放在相对戏份很大很重要的位置上,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这样的方式还不是太多。甚至包括陈毅市长本人,也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历史上的真实的陈毅,他应该是一个包括当时一些主要领导同志在内、有几个原型结合起来的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他说。

  “花心思最多的角色”  

在已经播出的《破晓东方》中,实力演员张嘉益饰演的陈毅,让观众影响非常深刻。他不是特型演员,但相较于形似,很多观众都认为,他做到了“神似”。龙平平说,这个角色也是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花心思最多的角色,从一开始的设计,“他就应该是一个不同于以前艺术形象的陈毅市长。”

龙平平还在上学的时候,看过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陈毅市长》,给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包括后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用特型演员,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挑战了——能不能创作一个尊重历史,又符合我们‘结合其他重要决策人物特点’的新形象?”

他决定做这个尝试,也给观众留下了逐渐适应新形象的的过程,而有这个信心,得益于他此前创作邓小平的形象,“不是特型演员,但剧情看到后面,会慢慢得到认可。”

在这部剧的第一集,陈毅市长的个人性特征就开始展现。“比如第一集里,他和邓小平关于渡江战役实施纲要的起草过程中有一些争论,这样的场景的设计目的,就是展现我们领导人也会该发脾气发脾气、该争执也会争执的形象,有人说这可能不是太真实,但这其实真的是一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东西。”

这一集播放后,有朋友推给龙平平网络上的评论,说有观众质疑“历史上应该没有这样一个场景”,这在龙平平的预料当中。“确实没有确切的文字资料记载这些争论,但我是研究邓小平的,他负责起草纲要,而我访问过纲要的具体执行者张震将军,他当时就告诉过我,这个纲要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确确实实是仔细打磨过,有过争论过程的。我想,剧中设计这样的争论,应该是有道理的——这种设计不一定对,但我们要尽量去做到有一些新的手法去塑造人物。”

除了陈毅市长,陈云同志的角色,龙平平同样花了大量的力气。“他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他又是上海人,在这一年中对上海新的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重要贡献,但对创作来说,他的个性又很难刻画,”龙平平说,陈云同志不太说话,个性特点不太适合戏剧化表现,“后来们就反复思考,着力体现他的与众不同,比如他不是说空话的人,是一个靠算账来说话的人,那我们就用了一个道具算盘,他一出场就去买算盘,其实这也是虚构的。包括他到了北京,他先买了20把算盘,都符合这样的人物特点。”

  “写这场戏我真的流泪了”  

《破晓东方》中,很多场戏都非常动人,在导演高希希看来,这就是剧本的功劳,因为它细节丰富,他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而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龙平平也特别注重细节刻画。在写一场战争戏时,他边写边流泪。

“一开始给大家营造了这样一个气氛,就是国民党知道不光是南京,上海也要保不住了,所以他们已经疯了,在杀人,在拼命摧毁这座城市,这是一种白色恐怖,”龙平平说,“上海人民迫切希望解放,希望共产党能拯救人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始用了两个细节来讲述这个主题,一是丹阳整训,一个是苏州河北岸的战斗。“当时打苏州河北岸时遇到了非常激烈的反抗,其实我们当时有很多重武器,如果用炮,可以很快解决战斗,但为了保护上海这座城市,为了让人民少受损失,我们坚决不用重炮,不用毁灭性武器。我们用的是什么?用的是很多战士的生命。我当时写这场戏的时候,真的是流了眼泪了。”

这场戏中,代营长带领几百名将士冲锋陷阵,“冲上楼顶要升旗的时候,往下一看楼梯,几十层的楼梯上挂满了我们解放军战士的尸体,让人非常震撼,我看了是真的又控制不住眼泪了。导演制作方在这里又做了非常好的二度创作,真的看完非常感动。播放到这一集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的微信电话,很多人都告诉我,这一集太感人了。你看,这就叫‘共产党为什么能’,‘能’在哪里?就在这里啊!”

这部剧从《战上海》改名《破晓东方》,大家都说非常合适,而在剧中,也同样有点题的画面。“代营长牺牲的时候,那一面红旗升上来的时候,他的弟弟手捧着刚刚降生的婴儿,迎着朝阳,我一个编剧去说画面,都被深深的震撼了。真的,这就叫‘破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