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生四记》后记
□远洲
我是一个懒人,对于写作并不十分勤奋,我崇尚自然主义,一切都顺其自然,写作也是如此。今生热爱诗歌和散文,我也没有起五更大半夜地拼命,做不到像大作家路遥那样“早晨起来是中午”,我相信一个人的文学天赋一出生就定好了,后天的努力只是再现先天的东西。这也许是导致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写写停停的深层原因。人生短暂,做不成多少事情,能做成的都是有定数的,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是工作生活之外的精神诉求,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加之现代生活形形色色的诱惑,真正能投入到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自己心里清楚。
我以为诗和散文是不分家的,一如酒和茶。在写诗的同时写点散文,是过渡也是放松,思路会更宽广,反过来更能用力写诗。如果说诗是短跑,那么散文就是马拉松长跑,抑或是散步。诗像夏日雷电瞬间的爆发,散文就像是秋天的河流静水流深。
自2013年8月我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转眼八年又过去了,这八年是我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八年,是人生最成熟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回忆往事还是记录当下生活,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对人和事物的态度,无论是对感性情绪的把握还是客观理性地表达,我都尽可能地追求完美。生活的迷宫需要出口,灵魂的苍穹需要星光,在寻求的路上,有时候需要诗歌,有时候要借助于散文。
这本散文集前年就整理好了,厚厚一沓打印稿一直摆放在书桌上,整理擦拭桌面时,我将它挪了再挪,书稿的纸角都翻卷起来了。每当看见它,就像看见了一道自出的难题,因为我犹豫不决,到底出不出这本集子?想出版又怕出版难,质量是否过关?是否能联系到合适的出版社?出版后有没有销路?能否会赢得读者的青睐?虽然说第一本散文集《在低处》出版后,得到了圈内圈外读者的一致赞扬,收到省内外二十多篇评论文章,书中《陪父亲看戏》一文,还入选了陕西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年选本《2013年陕西优秀散文选》。书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可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书出版后,万一滞销怎么办?种种原因令人踌躇。但是,如果不出这本书,心里难免会留下遗憾与惋惜,今生干不了别的事情,就是热爱写作,已进入人生的仲秋,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眼前这些书稿,是近十年伏案付出心血的成果,其中含有酷暑时的汗水,抒发真情时的泪水,郁闷时的苦水,它们是我用寂寞燃烧的激情,是生命之树结出的慧语之果,是我百年之后活着的思想。如果放弃,它们的命运可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结,成为我身后飘零的纸蝴蝶,那样岂不可惜、遗憾、不甘!
散文创作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文学素养,别人能清楚看到它的光彩和瑕疵,自己看就没有那么清晰了。到了花甲之年,我当然应有自知之明,别人说好自然好听,但是未必就真的说明自己的文章好。天下的才子多了去了,世上的经典之作数不胜数。我之所以写,是因为我还有写的欲望,有生活经历可写,还有一种要挑战自己的恒心和意志力。我认为一篇好的散文,里面既要有作者一己的生命体验,也有对社会层面的有益启示,如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鞭挞,这样的文章应该是社会的公共产品,从这个角度讲,作者的作品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就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在低处》,我把它赠送给文学圈外的同学读,一个是我高中时的班长段和平,一个是班上的团支书宋鸿飞。送书半年后,我问两个同学的意见,段同学说:“我还没顾得看,我老婆看了,对你评价很高。”我问他老婆干啥的?他说:“我老婆可是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前是商洛学院的图书管理员,她的工作就是读书。”呵呵,这话让我听了感到很欣慰。我又问宋同学,他是我们班上的学习尖子。他说:“我不恭维你,写得真不错,我看有些文章不亚于贾平凹。”哈哈,我听了有点儿害怕,岂敢和老贾比!庆幸这是同学说的,我也知道他是在真诚地鼓励我。两个同学的反馈,也是促使我出版这本书的动力。
远洲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