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金江波:城市软实力提升,青年大有可为
2023-0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5年履职,16份提案得到了结案办理,12份社情民意得到批复。在1月10日下午的“委员时间”现场,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对于上一届的履职过程用“学无止境,履职尽责在路上”来形容。新一届的履职拉开序幕,他关注的议题是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而在这当中,他认为,青年大有可为。

 // 上海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还有优化空间 // 

“我这次带来的第一件提案是有关于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能级的建议。”“委员时间”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金江波表示,他发现,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水平还是低于世界其它超级都市的。

“上海的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每十万人的拥有量明显小于东京、巴黎、纽约,在每平方公里拥有的文化场馆的密度均大于其他三个城市。”他表示,上海居民享受文化便利性和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均还有待提高。

另一个问题是,上海的远郊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能力弱于城市中心。2000-2021年,上海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4.03%左右,但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均衡普惠问题依然突出。场馆建设方面存在差距,上海公共图书馆多集中于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资源更集聚于中心城区,配置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不匹配。  

“上海公共图书馆仅占全国数量的0.7%,从业人员占比4%。近年来虽向远郊和社区投入较多公共文化资源,但效果不佳。”金江波表示,缺乏优质文化内容供给,造成受众体验度不佳;运营缺乏专业支撑,形成服务短板;系统性规划不足,让针对性的服务与地域性的特色欠缺;同时也没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力量和社会力量。

为此,他也建议要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可以以社区为单元,尤其是在疫情后,公共文化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或将在形成固定模式,通过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第三方文化使者’服务平台,发挥社区公共文化的公益性价值,突出公共文化的共享效应。”

他还建议要切实推动上海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重心由市中心向城郊区的外移”,打破现有“中心大集聚,外围小集聚”的模式,平衡好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四方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着重规划好金山、松江、嘉定、宝山等区的公共文化设施。

 // 城市空间要多以年轻人为主角去策源 // 

同时,他也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化发展协同度有待提高。他也建议,可以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文化设施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全流程改造,加快完善各类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形成服务资讯发布、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需求征集、服务评价等功能,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向智能化转变的趋势,建设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同时这也引发了他对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赋能的思考,并形成了他的第二个提案:加强在城区转型升级中运用数字化治理赋能的建议。而在他看来,这是青年人大有可为的地方。

“数字化效能治理实际上最根本是在于要有这样掌握技能和拥有数字化思维的专业人才去服务。目前我们的基层组织、街道组织、社区组织中,大部分人还都是年龄偏于中上的,所以亟待一些年轻人和我们的志愿者加入其中。”金江波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生于数字世界,长于虚拟世界,全方位的拥抱数字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治理,我们的社会基层治理就会有更好的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营造更富有品质的生活,年轻人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金江波畅想道,年轻人可以通过数字世界掀起浪潮,勇立虚拟世界的窗口,甚至站在元宇宙场景的大门前,助力上海这个超大城市的数字化发展。

回到他本身所从事的文化事业,他更是始终认为这是年轻人能发挥更多作用的大好天地。“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会带着我们的一些年轻的研究生团队,到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去创作一些新的作品,让他们代表艺术家带着新锐的眼光去创作作品,让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中。”

金江波表示,一个城市中,只有年轻人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城市才会更朝气蓬勃,才会充满创意,充满文艺气息。“所以年轻人的文化永远是城市最富有魅力、最有感召力的元素。我也建议我们的城市空间要多以年轻人为主角去策源,一些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感受力,让年轻人在其中尽情发挥,展现风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