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吴虎生:文化创新人才并非一蹴而就
2023-01-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今年是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在上芭的第20年,在清冷的芭蕾舞台上坚守二十载,他依旧还在寻求新突破。在两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85后青年委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表示,连续两届当选政协委员,他始终关注的还是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

 // 肩负让更多年轻演员成长的责任 // 

尽管在两会现场,1986年出生的吴虎生属于年轻的面孔,但在上海芭蕾舞团,他已经是资深前辈了。“我们团里大多数都是青年演员,而且是非常年轻,有95后也有00后。”吴虎生告诉记者,芭蕾艺术也是特别年轻化的一门艺术,所以需要不断地去关注年轻一代的需求。

从事共青团的工作,更是让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肩上挑着一个担子,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青年演员有成长的机会,让上海乃至中国芭蕾舞在世界赢得更多的声誉。他也在团内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通过与青年演员的合作排演,为他们创排作品、集训,带领他们参加各大芭蕾舞比赛,进一步提高上海芭蕾舞团整体演出水平和梯队建设。“看到这批95后、00后年轻演员们带着我为他们创排的作品在国际赛事中逐渐崭露头角,我好像比自己获奖的时候更加开心。”他这样表示。

而年轻一代的需求,也渐渐开始不一样,受到的诱惑可能也会多一点。怎么留住这些年轻人在吴虎生看来非常重要。“特别是像芭蕾这种高雅艺术,本身也比较辛苦,需要每天不间断的练功,付出很多,也经常会面对一些邀约,或者有一些可能较为快速成功的道路诱惑。”吴虎生告诉记者,他觉得还是需要不断地鼓励年轻人,去寻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随着这个时代的进步,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一代还是更需要有精神和理想上的引领,我们也需要用他们的语言,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服务他们。”吴虎生表示,对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关心应该是全方位的。从工作上说,还是需要以德为先,在不断追求自己专业的同时,更要把德放在第一位。而从生活上,则要从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去关注青年人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 20年坚持在芭蕾舞台上是一种传承 // 

“今年也很巧,正好是我在上海芭蕾舞团工作20周年。”吴虎生笑着告诉记者,他觉得这种坚持就是一种传承,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从老前辈身上汲取到的养分。

他念念不忘前辈们对自己的爱护、关照和期望。“我们第一代《白毛女》的老演员们,他们看到我都会语重心长地叫我一定要传承好,我们上芭《白毛女》的这种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代代繁衍下来的,所以每当我在最困难,感觉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会用这些精神来提醒自己,提醒作为青年一代演员,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也一定要把这股力量传承下去。”

如今,吴虎生已经成为上芭的“台柱子”,他的成长对于青年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成为一种引领。“其实我觉得,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常年积累,达到一定的高度,付出多少都是很值得的。”吴虎生说。

而在新时代,对于从事艺术的青年人来说,怎样把艺术传承好,同时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更是每一代青年人身上的使命。在舞台上,吴虎生扮演过很多红色人物角色,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以芭蕾艺术呈现出新模样。他觉得,虽然用芭蕾语言发扬红色文化难度相对更高,但这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有的担当。

“芭蕾的艺术语言是来自西方的,但是我们要讲述好我们中国人的故事,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掌握好西方这门语言,同时要懂得怎么去讲故事。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我们中国的、民族的故事精髓,发掘这其中的精神力量,这需要花很大功夫,不断地去积累和探索。”吴虎生表示。

 // 创新人才需要积累和沉淀 // 

去年,由吴虎生作为编导创作的《大地之光》首演,这是他2017年来从舞者转型编导的第五部作品。

“整个准备过程都还蛮久的,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希望尽量做到严谨。”从最初的剧本,一步步修改了四稿,因为各种原因,中间也曾经中断过,但吴虎生一直没有放弃,从剧本、音乐、舞美等,都追求极致。“包括我们演员的排练,也是经过好几轮的反复修改,最后才呈现在舞台上,我也觉得很不容易。”

舞台上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吴虎生告诉记者,2023年上海芭蕾舞团也有不少新计划。“我们会有一个原创的大戏《剧院魅影》会首演。《剧院魅影》的音乐剧版非常出名,而芭蕾舞剧的版本应该从来没有过,是一出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创新芭蕾作品,我本人都相当期待。”吴虎生表示。而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接下去上芭的国内巡演、海外演出等计划也将逐步恢复。

“无论是我个人从演员转型到编舞、编导,还是新的舞台剧目和形式的出现,我认为都是一种必然,因为创新对于艺术来说特别重要。”吴虎生表示,他也想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更多青年人,创新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地去积累和沉淀,需要有团队和集体共同的力量去实现。“作为85后委员,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起到一个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跟我一起走向创新这条道路,并且让这股创新力量不断强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