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童科: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传研究中来
2023-01-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1月1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这让市人大代表、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倾心、倾力、倾情做好红色文化的研究、实践和宣传工作,把我们的‘大思政课’打造好,就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并以百年前同龄人的新视角,让更多的青少年产生共鸣,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员、宣传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共同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光大。”童科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这样说。

  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倾听者变为宣教员  

作为来自红色场馆的代表,童科一直对红色文化深怀感情。“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红色文化研究深、研究透、实践好、创新好,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所在。”

童科认为,要调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传研究过程当中来,让更多的倾听者变为宣教员,这实际上也是中共四大纪念馆的目标所在。

如何以百年前同龄人为新视角,让更多的青少年产生共鸣,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员、宣传员,红色场馆的宣教设计就显得很重要,更需创新,饱含智慧。“当青年人自觉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来,那么,讲好上海党的诞生地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童科说。

据介绍,中共四大纪念馆创新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发展了一大批各行业的青年参与到红色讲解中,今年,纪念馆将继续秉承“创新、年轻、精品”这一理念,加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

不久前,“力量之源——红色100”沪语小故事第四季(青少年季)上线。这是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广大青少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中共四大纪念馆携手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的“力量之源·红色100”。这一季,用青少年的视角和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国旗教育展示厅,联名“沪说·童声嘹亮”品牌,讲述国旗故事、传播国旗文化,共同感受五星红旗从孕育到诞生直至飘扬四方的高光时刻。

“这一季的主题就是叫‘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通过叙述党史的小故事,让这些孩子们去憧憬2050年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的美好愿景。”童科认为,让年轻人从倾听者变为宣教员,对自身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而持久的。

  打造具有“诞生地”特点的系列“大思政课”  

在童科看来,“大思政课”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要更好地做深做透“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实践宣传工作,“大思政课”的外延宽广。

“可以把握好党的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十二年间,党的根基血脉,建党初期的制度、规定、理论的形成孕育过程,以人物、事件、文物作为切入口。”童科就此建议,把第一批公布的精神谱系融入其中,努力探索“一精神一课程”,从而打造具有“诞生地”特点的系列“大思政课”。  “这里,正是可以解决一个‘源’和‘流’的问题,‘源头’在我们上海,‘流’是我们的精神谱系,以‘一精神一课程’系列推出,既是大力凸显出我们上海作为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这样一种特色的‘大思政课’,同时也是进一步宣传好我们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方式。”

对于深受公众喜欢的红色文创,也大有文章可做。童科自豪地说起,中共四大纪念馆曾推出“工农联盟”主题雕塑的红色文创盲盒,甚至套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样的流行语为“秋天的第一套红色盲盒”打CALL。

盲盒将主题雕塑5个人物形象卡通化的同时,尽力还原他们的造型、服装、手持道具等元素。农民手中除了镰刀之外,还增加了麦穗的元素,体现丰收的含义;军人手中的步枪以及着装,查阅了同时代的史料;女学生手中握的书本,封面是纪念馆藏品《新青年》季刊。不过,受制于运营模式,这样的文创只是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送出一批,并未大面积宣发。

承载育人意义的红色文创,能否有更大的效应,生动宣传好这些红色故事?童科此次也提及,上海红色遗址旧址资源丰富,蕴含着众多的红色IP,建议以探索“一场馆一IP一批文创”的方式,探索推广中共一大纪念馆文创的运营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红色文化和主流文化相结合,党史知识和文创作品相结合,再将这些文创串联起来,打造一批党的诞生地系列主题,把红色文创带回家里,让红色文化走进心里,从而引导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党史,了解红色故事。

当下,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的形式再掀热潮。现象级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让童科开始思考,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能否融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用青年人更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大银幕上再现李白烈士、周恩来等中央特科的故事,把红色故事宣传好,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好。

  将红色文化宣传与便民服务结合好  

串珠成链,串链成网,在童科看来,这不失为进一步整合好全市丰富红色资源的有效方式。

当下,红色巴士已经可以串联一些“大馆”,相对来说,物理距离间隔较远,然而,黄浦、虹口、静安这样红色文化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还有很多红色遗址旧址隐藏在社区里。“在较为集中的社区,秉承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我们是否可以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探索社区红色交通的方式,通过红色短泊巴士,将社区居民的出行与红色场馆、配套服务、地铁站点串联起来,将红色文化宣传与便民服务结合好?”童科这样畅想。

他建议,虹口区就可以通过红色迷你巴士的形式,将鲁迅小道、中共四大纪念馆、多伦路红色街区、江苏省委机关旧址等位于社区中的各类红色名人文化的旧址故居串联,如此一来,既方便居民,又能够有效宣传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打造具有党的诞生地特色的社区红色服务。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用心用力用情去做深做透我们上海红色文化的研究实践宣传工作,发掘保护利用好我们丰富的红色资源,一定能把我们党的诞生地的故事讲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童科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