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代表委员为如何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建言
2023-01-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做强做优职业教育。

事实上,在上海的高职中有不少金牌专业,学生们一毕业就被“一抢而空”,就业率达到了百分百。那么,如何打造更多的金牌专业,让高职教育和就业“无缝接轨”,记者专访了包括城建、版专在内的多位高职院校的代表和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为上海高职院校如何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建言献策。

“作为人大代表,我正在思考一项议案,建议对《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作进一步修订。这两天我正与十多名代表共同研究探讨议案的相关内容。”叶银忠代表告诉记者。

 叶银忠  把每位学生当成“大国工匠”苗子培养 

之所以这次要联合十多名代表共同酝酿这份议案,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觉得意义深远。

他介绍说,2018年11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于2019年3月起施行。这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地方立法,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本市职业教育发展。近4年来,本市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和新问题。特别是202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我正在思考一项议案,建议对《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作进一步修订,以本市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政策和实践成效为基础,保持《条例》中的上海地方特色,为深化发展本市职业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法规保障。”

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叶银忠深有感受。他认为,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关键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就拿我们学校为例,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办什么专业不是我们一家来定,前期需要做大量调研,校企联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许多专业课教材由校企合编。我们绝大部分专业都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所有专业实践教学课时超过50%等,这一系列组合拳让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得毕业生到了现场就能动手解决问题,一毕业就能上岗开展工作。”

谈及“深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展就业渠道”的话题时,叶银忠以自己供职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他介绍说,近几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97%,多个专业毕业生百分百就业。该校目前共有45个专业,其中,装配式建筑技术、现代物业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我们的毕业生之所以受社会欢迎、使企业满意,主要因为学校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德技双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未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苗子进行培养。”

“我们曾多方调研过企业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都回答‘人品是第一学历’。职业素养是企业最看重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叶银忠介绍说,该校建有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聘请了百余位全国劳模和上海市劳模,为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专业技巧指导;合作建立了20多个劳模实验班,以劳模工匠精神内核滋养学生;专业教师队伍中60%多是“双师型”教师,还聘请了大批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通过组织参赛、承办赛事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他建议,可以在全市高职院校推广成体系的“劳模和工匠带学生”的模式。

 杨蓉  建议在中小学常设职业启蒙和体验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用‘职业学校’命名的学校创立于上海。但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上海的中职呈现小而散,高职呈现少而弱的特点。”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声音屡见不鲜,这既有技能人才现实地位不高、传统观念偏见等外部原因,也有职教体系布局不尽合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过硬等内部因素。上海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必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本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以做强做优职业本科为突破点,提升职业教育含金量。”杨蓉告诉记者,上海当前中职平均在校生不足1800人,且逐年萎缩;高职院校规模、财政投入与广东、江苏等职教发达省市相比偏弱;职业本科更是仅有1棵“独苗”。“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上海职业教育抢占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本科‘打头阵’,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重点建设1-2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大学,锻造职教领域‘金字招牌’。”

“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和上海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相匹配,适应上海的产业发展需求,这样才不会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窘境。”杨蓉建议,以构建现代学徒制为支撑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供给匹配。根据上海生源结构特点,将产业工人在职教育纳入扩招计划重点,促进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进产教融合、产教互动、校企一体办学。全面对接本市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校企联合招生,建立起对应高职、职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初、中、高三级学徒制,打造一支以高层次企业师傅与双师型教师构成的“双元”师资队伍。

她强烈建议,以推进职普融通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可以率先在本市中小学全面开展常设职业启蒙和体验课程,在职教院校普遍开设通识类课程,推进职业院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合作开发课程,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

“传统蓝领毕业后就很少再学习了,建议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试点推行职业教育券的做法,由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教育券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区困难群体等,鼓励他们回炉继续深造,做好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杨蓉表示。

  == 场外典型案例 ==  

 陈斌  打造学生“口袋里的职业咨询师”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浦区人大代表陈斌介绍说,截至2022年8月31日,我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28%,其中印刷媒体技术、出版商务、影视编导、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20个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就业率,诞生不少有口皆碑的金牌专业,陈斌认为,这与学校这些年着重抓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有关。“这些我们坚持与行业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先后与上海烟草印刷包装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通过与合作企业长期专题联动实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增加适应新产业、新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度。”他认为,校企合作已经倡导了很多年,建议上海的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摸索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样才能促成学生“毕业即就业”。

在力促学生就业上,陈斌分享了版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加强访企拓岗,畅通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作为特色明显的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学校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有着全方位天然紧密的关系。学校坚持书记校长带头,全体校领导、各院系书记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以多种形式走访企业,推介毕业生。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平台联系,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根据专业特色分别举办专场推介会,按照分行业、分区域原则,举办‘网络招聘会’、‘高职高专毕业生传媒类专场招聘会’。作为上海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盟轮值理事长单位,牵头举办‘职启上海·技创未来’上海职业人才发展论坛,就区域产业布局、人才需求、趋势研判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联动各方资源打好就业服务‘组合拳’。”

“所谓早起的鸟有食吃,不能临到毕业了才考虑就业的事,这件事必须要未雨绸缪。在高职学生就业方面,我们建议动员学生早规划、早行动,将个人职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陈斌以版专为例,该校开展了“战疫情•就业行”系列就业指导讲座,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分享交流;依托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动态生成职业规划报告,打造学生“口袋里的职业咨询师”;精心打造线上就业指导资源,推出特色“职播间”,以短视频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和招聘岗位推送。他建议将这些好的举措在全市高职院校进行推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