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焦扬:在丰富多元的大思政课中,“强国一代”迅速成长
2023-0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写入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接受青年报专访时说,“大思政课”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大思政课善用之,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大思政课的教育,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到的学理道理哲理原理,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密切结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我们更加感受到,这一代青年人确实是可以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强国一代’。”焦扬说。

 //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 

推进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在焦扬看来,要有大课堂,大教室,也要有大教材,大先生。

“善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充分把文化资源激活起来。”焦扬介绍,复旦通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育人场域,让学校红色文化空间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让感人的先烈先贤成为“教师”,引导师生把弘扬“精神之源”与传承“信仰之源”联系起来,着力建好“大思政课”。

其间,创新场域不断打造。2018年5月,学校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到了建党百年之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焦扬说,这是复旦致敬先贤大师、传承红色基因和大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三个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并构成了“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

寸土寸金的邯郸路校区里,还设立了上海市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实践基地,这是12个新时代上海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基地中唯一的高校基地。此外,“宣言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和烈士纪念雕塑,都是校园里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承载区”。

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书院、楼宇空间里,同样可以创设广阔的育人场景。如今,在学生宿舍楼内,用好门厅门廊,设立党史学习教育园地,整理挖掘各院系各学科红色资源,利用走廊或活动室、会议室空间,打造“一院一展”,不断繁茂着学校红色基因根系。

推动拍摄电影《望道》,同学自发编排演校园原创大师剧《陈望道》,包括一系列出版画传、文存等,都是以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美育建设,让红色基因植根更深。焦扬介绍,学校还打造了“望道大讲堂”品牌,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党员先锋模范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光华论坛”线上特辑,以名家讲座激发广大师生在追梦圆梦中砥砺强国之志。

 // 用好社会大课堂孵出学生实践品牌IP项目 // 

“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强实践育人大平台”,焦扬看来,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育人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近五年来,学校开展的“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社会实践活动中,超过10.1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在“美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新时代新征程”等主题里,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祖国的变化,用自己的耳朵倾听民众的声音,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祖国山河,在过程中充盈人生,用心用情感知时代、感悟理论,在身体力行中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彰显新时代复旦学生胸怀理想、爱国奉献、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就在不久前,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续奋斗24年支教事迹为背景的主题原创话剧《西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上演。407位复旦青年24年接力书写“山海情”,以青年之眼见证西部大地日新月异的变迁,用行动谱写希望的赞歌。台下,焦扬和师生一同观看,“久久为功”带来的成长和收获,让人心潮澎湃。

让她感动又欣慰的是,回望这些年,孵化出的多个学生实践品牌IP项目已是“串珠成链”。除了持续24年的研究生支教团,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讲师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全都是接力奋斗了20年或以上的学生实践大“IP”,他们在实践中服务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西部教育、医疗事业,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虽然成立时间还不算长,目前亦有79名队员,覆盖15个不同学科背景专业院系,建立2个功能党支部,累计服务各界参观者近10万人次。

焦扬指出,通过“基层就业引领计划”,学校面向政府机关、西部基层和重点行业,与60余个省市、重点单位开展合作,建立校地、校企实习实践基地36个,全年招录选调生240人,并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力度,推动开展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计划,35名学生入选“荣昶学者”。

这些引导春风化雨,都对学生们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她看来,“2022年学校发展学生党员1450人,连续4年上海高校首位”,这个数字同样可以视作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成效指针。

 // 用好抗疫“大思政课”强化学生使命担当 // 

诚然,疫情的突如其来打乱了如常生活,但是,用好抗疫“大思政课”恰恰也是在强化青年学子的使命和担当。

从2020年武汉疫情讴歌学习白衣战士英勇无畏的最美逆行,到2022年春天上海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星火”队第一时间向全体复旦大学学生党员发出倡议,并主动承担校园物资转运等服务工作,在流动志愿服务岗率先竖起旗帜,在校园封控管理和网格化“战疫”的关键时刻,“星火”队组建园区服务“机动队”、网格化管理“巡逻队”,从物资转运到网格巡逻,成为校园安全“守沪员”的标杆。

“学校青年学子8000登记志愿者服务了95万人次,在送餐服务、在物资搬运、在流调溯源、在志愿维持秩序,在守护学校校园安全、在心理健康咨询、在为一线抗疫工作者子女课程辅导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至今日,焦扬对当时定格下的许多照片、视频、细节故事印象至深:有医学生志愿者核酸采样上阵时T恤背后露出“我在春天等你”的温暖,有晨曦中为了给宿舍楼同学们送上热乎早餐志愿者时不我待一路小跑带来的治愈,有报名志愿者时抢着奉献而可能遭遇“手慢无”时的感动……

焦扬看到的是,奉献精神就在这样的风雨考验中熠熠生辉。在抗疫斗争的大思政课堂里,孩子们是有特殊成长的,他们人格丰满了,不再只是娇滴滴的独生子女。这一幕幕,也让大家更加感受到,这一代青年人正迅速向着可以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强国一代”成长,对这样的青年,这样的未来,应该是充满信心的。

当下的这波就诊高峰中,多少医护顾不得感染后尚未彻底康复就重返岗位,那种“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的品质和担当同样是对学生特别好的教育,这些守卫着健康最后一道防线的普通医护就是品德教育的“大先生”。

“因此,我们应该持续打造场景式感受、氛围式浸润、亲身参与式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理想信念、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把课堂学到的学理哲理道理原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坚定知识报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志向。”焦扬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