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亿,见证青年一代扛起“正能量”大旗
2023-01-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互联网总是日新月异,但有件小事阿里默默坚持10年:2013年发起“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每天关注、鼓励传播“真善美”的凡人善举。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1月12日发布的“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评估报告披露,项目迄今已投入1亿元善款,累计奖励11570人。

“我们始终相信,改变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科技背后的爱与责任。”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说,这件事不仅“值”,还要坚持做下去。“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专注寻找那些唤醒善与爱的故事,再小的个体、再小的光芒,凝聚起来都能成为满天星斗。”

 ※ 世界变好,从一件件小事开始 ※ 

2013年6月,上海地铁上,一只西瓜碎落一地,众人熟视无睹,一位阿姨默默捡拾……“天天正能量”发起全网寻人,在1700万热心网友的接力转发下,既找到了这位阿姨,也开展了一场“你怎样,世界就怎样”的网络大讨论。那年夏天,这位阿姨决定把正能量奖励转捐给湖北一位寒门学子,而男孩在凑够学费后,又选择把剩下的善款转捐给贵州的学子。

小而美的善意,在我们身边从未缺席,他们只是需要被看到的机会。相信小的伟大,让美好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让感动和爱传递,正是带着这样的公益愿景,2013年阿里巴巴公益发起“天天正能量”项目。

十年,11570个获奖者的名字,每一个都生动而具体。

千方百计、掘地三尺找到他们,这件事阿里公益和媒体伙伴已做了十年。11570个名字,每一个都是撒向社会的一粒种子,温暖着改变着当事人的人生,也唤醒着更多人内心的真诚和善意。

 ※ 携手,见证申城真善美 ※ 

“天天正能量”从一开始就幸运地找到了同路人——拥有共同理念的媒体伙伴:每一个人物故事的挖掘,每一笔公益奖金的发放,都是项目组和媒体伙伴们联合进行的。

十年携手同行,本报作为“天天正能量”合作媒体,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主流媒体,长期以来,《青年报》一直以传播正能量为己任,十年以年,报道了大量的正能量新闻。

  比如,15岁少年盛晓涵街头教科书式救人抢回花甲老人一命;上海工人樊国梁27年如一日尽孝辽宁烈士妈妈;卖掉在上海市区唯一的房产,搬进了昆山的公寓,却用置换的差价捐助了2所希望小学的93岁奶奶伍丽天;申城好丈夫带着偏瘫妻子跑货车;95后优秀辅警戚宇豪获见义勇为奖次日再救人等多个案例,不仅获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也引发全国广泛关注。

 ※ 下个十年,继续寻找新时代的善与爱 ※ 

刚刚发布的《“天天正能量”项目十年评估报告》说,项目采用的互联网+媒体的独特“媒体公益”模式,成为见证时代公益精神发展的重要窗口。

 ※ 十年坚持,见证了什么? ※ 

从年龄层来看,70、80后是各种正能量行为的中坚力量,而以90、00后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加,青年一代正扛起大旗;从获奖群体来看,学生、医护、司机、农民、小店业主,是始终如一的爱心群体,而新时代村官、快递员、外卖员、网络主播、社区工作者等也不断涌现,获奖者身份的时代特征日趋明显。同时,凡人善举从以个人为单位,转向更多地以家庭为单位。

十年里,获奖者的地理版图也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获奖者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获奖者的身影由大城市日趋向县域扩展,西藏墨脱、贡嘎和新疆融水等地,都留下了“天天正能量”和媒体伙伴挖掘正能量的足迹。。

十年里,女性力量日益显现。从早期以“孝老爱亲”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到疫情中女性“大义担当”“救死扶伤”行为占比的急剧增加,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她们,撑起的不止半边天,而从2020年起,“巾帼”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天天正能量”给获奖者的致敬语里。

十年来,“善”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行善”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网络助力、科技助力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行善方式也陆续出现……

下一个十年已经开始,“天天正能量”与青年报也再次发出倡议“我们头顶梦想,一路前行”,就像十年前一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