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丨如何将制造业“中间层”人才“黏”在上海?
2023-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上海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需要金字塔尖的顶尖高端人才,更需要有执行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中间层”人才,他们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队伍。但在面对人才政策时,他们却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状。

上海两会期间,两位市人大代表都关注到这一群体,为“中间层”人才“黏”在上海建言献策。

沙力:希望托育、购房等政策有所倾斜

市人大代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飞控系统部部长助理沙力塔那提·包拉提是今年的新代表,一个平凡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却从小做着“要上天”的梦,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清华大学继续深造,怀着对航空的浓厚兴趣,他2011年入职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至此,沙力开始“打怪式”攻关,他先后参加失速、空速、校准取证试飞,负责ARJ21-700六个试飞项目等,他的“战场”在苍穹,他的“荣耀”是这些年备受瞩目的“大飞机”。

旁人看来,他是制造业的高端人才,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执行力强、有钻研精神的“中间层”工程师,在他身边聚集着一群有活力、有干劲、啃硬骨、敢冲锋的“中间层”人才。

但这些工程师们在人才政策面前,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状,“申请公租房没有我们的机会,但我们又不属于制造业的顶尖人才,不被高端人才的政策照拂,上海生活成本高,我们面临诸多压力。”最近,沙力参与了研究院的招聘工作,发现上海对于控制、电子、计算机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正逐渐显弱,“其他城市瞄准了上海标准为人才提供待遇,而外省市的生活成本低,压力也少于上海,导致了一些人才外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海内外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锻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这让沙力觉得振奋,同时也想为“中间层”人才“黏”在上海提点建议。

沙力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已有的托育、看护政策。比如学校设有晚托班,但托班的放学时间和双职工家庭的家长下班时间不匹配,“孩子傍晚5点放学,但我们还没下班,时间上不能衔接,我们只能再去找机构,对二胎家庭来说很有负担。若能考虑家长的上下班时间来设定托班接送时间,就更人性化了。此外3岁以下的托育政策能否委托给企业,家长能带着孩子去上班,下班了带着孩子一起回家。”

另一方面是住房保障。沙力表示,这些“中间层”的优秀工程师们的年龄段正是生育主力,家里可能有二胎、三胎,原有住房显得拥挤,但他们也没能力去置换房屋,“是否能优化改善型购房政策,对于二胎、三胎家庭,在购买改善型住房时,如果符合相关标准,置换住房时也能享受到首套房政策。安居乐业,才能增加人才与上海的黏性。”

齐飞:加大资助力度,关注制造业技能型人才

市人大代表齐飞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主任,他感叹,近年来学校想招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并不容易,“目前北京、深圳、江浙的一些人才政策不比上海差,外省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在上海,由于高房价、高消费提高了生活成本,高端人才的薪资收入、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待遇缺少专项的政策支持,我觉得上海应该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引导性和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力度。”

齐飞说,目前缺少上海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高端国内人才计划,而在已有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力度整体偏低,“比如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资助额度仅有40万元,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额度最高仅为20万元,远低于北京、江浙等省层次人才计划、省市级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力度。”

在和同组代表交流时,齐飞还关注到另一个群体:制造业中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专门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没有认定标准,有些至今没有落户,会影响购房、子女教育等。”

齐飞建议,引进高端人才要持续发力,统筹谋划“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工作,针对性增加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计划,灵活协调户口编制、薪酬补贴、教育医疗、科研条件等资源,加强高端人才优势资源流动。

培育国内人才的力度要加大。齐飞觉得,依托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培养国内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校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所亟需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项目管理政策,给予人才宽松的成长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相关人才计划的资助力度,提升人才计划的影响力和对人才培育的促进作用,加大高端人才计划和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的资助额度。“对于制造业中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提升关注度,在落户等方面制定一些新的规范标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