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红色教育如何不流于形式,让委员们开启了脑洞
2023-01-14 青年

许斌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只依赖于45分钟一堂课的照本宣科,红色教育很难走入学生心中。“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单单喊口号,如何让红色基因更深刻地孕育于青少年心中,成为今年两会现场不少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德育方法缺乏有效性

市政协常委伍爱群今年提出的一份提案就是有关于如何加快上海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的建议。

在他看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丰厚的红色土壤。众多红色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多年来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势、新途径,承担着通过实地实物、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开展现场教学的重要功能。但是,当前文教领域的协同发展尚缺乏领导与统筹机制、财政保障与经费投入机制,也没有形成完备的“馆-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

“第一大问题就是课件内容缺乏新时代特性。”他举例道,比如陈述方式上平铺直叙偏多,故事性少;表现形式上资料片偏多,货真价实的文物细节少。而与校外资源的把关遴选也缺乏统一性。“一方面,学校对校外资源缺乏遴选机制;另一方面,优质的博物馆纪念馆缺乏对校供给通道,供需对接媒介缺失。”

伍爱群委员还直言,目前中小学的德育方法缺乏有效性。往往就是一门课,依赖于教师,局限于45分钟,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使青少年将自己代入其中,学生未能真正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的实际意义,教育目的大打折扣。

学校、社会、家庭在这方面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社会教育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而学校教育永远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德育教育不能总是‘跛足’前行,缺乏合力。只有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才能让革命传统扎根在孩子的血脉中。”

建议多让红色资源走进课堂

伍爱群委员的建议是,要积极推动红色教育资源走进课堂。“教育系统应主动构建与优质博物馆、纪念馆的对话机制,发挥教育部门的建设和管理优势,增进了解、盘活资源,让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形式走进基础教学的课堂,让校外教育融入校内课堂。”他举例道,如自2021年启动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2022年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树德有为雏鹰少年”红色思政教育进校课程服务,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数字化建设的阶段,也应该要支持教育传播手段数字化创新。伍爱群委员表示,应鼓励、引导全市各类红色场馆积极探索使用先进技术沉浸式讲好中国故事,将红色资源与先进技术相结合,让革命传统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市场资金、公益资本等参与红色教育传播数字化建设。他就对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开天辟地大事变”沉浸式多幕全息实景多媒体展示项目、《开天·“一大”本》创意立体童书等印象深刻,“都创新性地将传统革命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是目前较为成功的数字化教育实践案例。”

他还提出,要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完善红色教育数字化建设配置标准,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保障德育数字化建设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优化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结构,鼓励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升红色文化和德育数字化应用的实效和可持续性;加快部署校内课程数字化设备载体,通过5G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嫁接校外场馆技术资源,深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创新,增强沉浸式、体验式教学观感,提高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水平。

李颖洁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多点“红色”

更多的脑洞也在会场开启。许斌和李颖洁两位委员就提出,可以让红色音乐内容深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许斌委员表示,上海的红色音乐资源十分丰富。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起,上海就逐渐成为红色音乐的孵化地。在这座城市,不仅创作产生了《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毕业歌》《大路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歌八百壮士》等;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创作首发的《戴花要戴大红花》《红旗颂》《接过雷锋的枪》《人民英雄纪念碑》《妹妹找哥泪花流》《难忘等也广为传播。上海还拥有国歌展示馆、百代小楼、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与红色音乐相关的资源。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存在青少年对红色音乐文化兴趣不足,缺乏重视与传承,孩子们对红色音乐文化的背景不了解,无法引起情感共鸣,适合中小学生需求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太少等等问题。”许斌委员表示,也因此,他们在此次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能将红色音乐内容循序渐进地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

李颖洁委员表示,应加强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建设和教师培训。“按照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作品或艺术风格,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特征,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教材。强化音乐教师的红色音乐知识储备。”她表示,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中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增加音乐课红色音乐学习的学时,让学生在了解红色音乐经典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从中学习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培育建设一批与红色音乐相关的精品思政课程。

两位委员还建议,可以在校园内营造红色音乐文化环境,如主题长廊、音乐角等。加强校园红色音乐云平台的建设,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有计划、系统性推广红色音乐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