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立春遇到元宵节,上海非遗启动“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
2023-02-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今天是新年第一个节气“立春”,又恰逢元宵佳节到来之际,一场非遗灯彩传承人带来的“立春亮灯”兔子灯手作体验活动和“立春话养生”的中医养生讲座,下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同时举行。这也拉开了上海市群艺馆“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的序幕。这也是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气候与物候相生相依的独特认知和丰富实践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为了向市民普及“二十四节气”,体现“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上海市群艺馆启动了贯穿全年的“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此系列活动由“应时养生习得苑”和“应时爱物工作坊”两大主题板块构成。

“应时养生习得苑”全年推出12场由中医名家带来的非遗中医养生讲座,引导市民“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身心保健;“应时爱物工作坊”则偏重非遗手工艺和民俗的体验,全年举办24次,由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社区传习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岁时节令中,美器、美物与传统技艺的魅力,传承富有东方美学的生活方式。

记者了解到,“应时养生习得苑”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共同策划。首场讲座“立春话养生,新冠“阳康”中医调治及自我康复管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余小萍教授主讲。

 借“立春话养生”,余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解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康”后患者存在的种种临床症状认识,介绍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治疗与改善作用。余教授认为,“三因制宜”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它守护了中国人健康几千年。这“因时”,根据的就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就是人们所说的养生。曙光医院社工部主任曹康告诉记者,他们希望以传统节气为突破口,向市民普及中医文化。“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及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延续至今的健康秘籍。我们的养生苑,一定在让市民朋友提高身体健康素养的同时,分享长寿秘籍,感知文化魅力。”

同时举行的“立春亮灯”兔子灯手作体验活动也颇受欢迎。临近元宵,来到现场教市民做兔子灯的韩凤老师这几天很忙,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她是江南灯王何克明外孙女,现为虹口区灯彩非遗传承人。她从17岁跟着外公一起学做彩灯。1984年和家族亲友团一起在大世界举办何克明灯彩展会,轰动上海滩。后来她因为工作暂停做灯,“外公的子女中就我妈妈做兔子灯”。据了解,2008年开始,她又跟着妈妈做彩灯,专攻兔子灯,因为每年元宵节老百姓最喜爱的还是传统的兔子灯。韩凤表示,不同的年,可能会贴不同的动物年画,但是每年的元宵,不管生肖是哪个动物,中国人的习俗是只做兔子灯。“因为元宵节是月圆之日,想起月亮我们就能想到月亮上的嫦娥以及肉眼可见陪伴她的玉兔,点上兔子灯,就能团圆了。今年恰逢兔年,点上兔子灯,更圆满了。”

不仅教大小朋友们做五彩的兔子灯,韩凤还带来自己的几个成品,有大有小,形态材质各异,还有“毛茸茸”的兔子等着大家观赏。同时她也告诉大家她所追求的海派兔子灯的特点就是:精致、不千篇一律。

据悉,在今年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里,市民们可以在上海市群艺馆跟着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社区传习老师一道制作有着不同节气习俗和记忆的非遗小手工,刺绣、制香品香、做柳编的小花器、做风筝纸鸢、编丰收手绳、做蝈蝈笼、植物印染画、做钩编的装饰、体验金属工艺等,一起感受岁时节令中传统技艺和民俗的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